應更多靈活短打出擊
其實,在訪談的開始,農委會剛從輔導處調至國際處的處長洪忠修,就說了一個外銷問題,臺灣有很多好吃的水果,但是不是都能拿來做外銷?礙於國際採購的規格、信用、穩定、競爭力、冷鏈配置等等都影響了外銷成敗!產銷政策欠缺長遠思考和執行力
面對香蕉、鳳梨盛產,使政府必須投入大筆補助金以穩定市場。然而,消極補貼僅能解決短期燃眉之急,無法長遠改變產銷結構問題,通盤規劃之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即使政府部門心知肚明,而中央政策是否持續推動、追蹤,抑或短視近利、應付救急,仍須透過理性的檢討加以爬梳。
2016年底,隨著新政府上任,各部會主事者已就定位一段時日,農委會亦喊出「扭轉過去消極補貼的舊思維,建立強本革新的新農業」,為了恢復昔日臺灣農產品外銷的榮景,在農業行銷面上,尤其著重增加內外銷多元通路,以及提高附加價值。
然而,在面對今年(2018)嚴重的產銷失衡時,台灣農產品行銷仍受困於缺乏完善的農業冷鏈及物流體系,以及加工產業欠缺多元產品研發,原有困境未曾解套,外銷政策不見延續、突破,淪為紙上談兵,新一波產銷失衡接踵而來,打得政府、農民措手不及,堆蕉如山自然無處消化。
接下來的鳳梨、火龍果、木瓜將一一浮現此問題嚴重性。
臺蕉外銷面臨困境
價格高、供應不穩、品質控管差
以香蕉為例,台灣香蕉近年在日本市場是節節敗退,其原因包含:.產地規模不夠大,被日本取消優惠關稅,使生產成本提高,台灣香蕉的價格為他國的兩倍以上,而產業優勢則轉向人工低廉、關稅減免,但香蕉口感卻不遜於台灣的菲律賓、厄瓜多等地,尤其能供應高甜度、有機等特色香蕉。
其次,台灣香蕉的供應不穩定,並有明顯的高峰離峰,即使外銷契作價格固定,遇到風災或其他使香蕉價格大漲的因素時,農民容易對盤商違約,而如此不穩定的收購情況,使盤商的契作意願也相對減低。
此外,國際市場行銷上,面對要求高品質、規格化的日本、甚或全球市場,台蕉的產銷履歷不僅要接軌國際農業生產認證,更必須建立跨國冷鏈系統及物流中心,但現狀卻是產銷設備老舊落後,使第一線人員面臨處理蔬果的效率不彰,且台灣香蕉到港瑕疵率高,其品質控管能力甚至不如遠渡重洋的厄瓜多香蕉。外銷做永續 先解決供貨穩定性
當國內面臨產銷失衡,致內銷市場無法消化時,人們總將希望寄託於外銷,以紓解價格崩盤的壓力,但農民若存有投機心理,倚仗自視台灣水果口感佳,而僅以次級品供貨,出口無疑是自毀口碑和形象。
同時,僅將外銷定位為產銷失衡的應急措施,而依賴對岸、他國收購滯銷農產品的應急心態,加上不穩定的供貨方式,是無法建立有口碑的外銷市場,甚至是自斷外銷出路。在農業行銷策略上,農委會國際處責無旁貸的,不僅是將台灣優質的農產品推向國際,更應該耕耘長期穩定的外銷通路。
同時,輔以市場調查,深入瞭解不同國家的口味需求與偏好,投其所好以擬訂不同行銷策略、生產計劃,放下生產者導向轉換成消費者本位思考,以真正打入消費者的心坎。由於台灣人工成本昂貴,不利削價競爭,勢必要走出一條品牌化、定位明確的外銷道路。
外銷前提:品牌競爭力、新戰略思維
對此,台灣除了重視在地水果的豐富品種、特殊口感,以及優秀的改良、種植技術;更必須正視我方之不足,檢視後端的採收處理、恆溫運輸等流程,面對全球運籌的農產品行銷競爭,台灣農友無法再自我封閉、心存僥倖,須積極提升國際競爭力,諸如生產高品質的蔬果,以主攻高端市場,或是投入研發具不可替代性、高附加價值的加工產品。
但其實農委會為了協助外銷業者建立品牌,成立TGA (Taiwan Good Agriculture)專案輔導計畫,嚴選來自臺灣田野、海洋、森林的好農產、好食材,並經過專業設計團隊打造品牌形象,有農產品、畜禽產品、水產品、調理食品,各式各樣從產地直送的新鮮食材、創意零食、精緻伴手禮、美味調味食品,說明我國農產食品業的多元風貌。
但,這跟農產品直接外銷是不同的。任何行銷均為量身訂作
紐西蘭奇異果行銷模組未必能套用
我們無法忽視台灣耕地分散、產地規模小,不僅生產端以小農為主,外銷端也是各自獨立、單打獨鬥,缺乏產銷資訊整合與經濟規模下,可能品質不易控管,也難以提升國際競爭優勢;而為了將台灣農產打入國際而成立的「台農發」,即被賦予擔任整合者,對外蒐集市場情報、開拓國際通路,對內建立產銷生產鏈、控管出口品質,以打造台灣農產品的國際形象。
不過成立至今成效不彰,內部仍有許多問題需待解決,唯一能說的是,紐西蘭奇異果可以行銷成功,但不代表臺灣農產就可以完全套用行銷模式,太多的產業升級和產銷鏈的完整建置有待完成,絕不是一、二年就可以一蹴可及。
因此,台灣農產品應樹立明確的定位,由於我國人工成本昂貴,不利削價競爭,勢必要走出自己的道路,投入研發具不可替代性或高價加工產品,才能走出台灣農產品的不可替代性。
農產加工品非次級品
國際處處長洪忠修針對加工品的蔬果問記者:「你以為去加工的農產品都是次級品或格外品嗎?」其實不然,送去加工的農產品更要品質優良才能增加其價值。同時專研食品加工台大學者許輔教授也說明,要進入加工不是隨說隨做,大部份都要在一年前就做好計畫,才能計畫安排加工期程,這影響到加工功能、產量、後端銷售等等問題。
因此,發生無法預期的盛產時,如果僅能以果汁、果泥或果乾等較單一的面向加工,所能提升的附加價值可能仍不高,需求量也有限,應開發具行銷潛力、品牌化並挾帶話題性的蔬果加工產品才能發揮加工實力。為此尚須學界、政府、業者等各方面的配合努力,以建置長期的加工合作機制。
以本次榮獲2018農委會食大魅力產品的小農有機日記「有機三色薑黃粉」為例,其背後整合了24公頃的有機農田,並專注於種植有機薑黃,將其開發為一個極具潛力,且能提高附加價值的市場,例如薑黃萃取加工製成化妝品可提高數倍收益。倘若看好有機產業前景可期,應給予更多機會,整合更多小農的多元生產條件,發展海外行銷契機。外銷勿以規模小而不為 小農並非原罪
計畫性生產靈活出擊
我相信傳統的外銷,考慮問題無不被規模或產量給綁架,甚或一定要有外銷能力的廠商,才能接受輔導,事實上小農並非原罪,國際上許多以小農為生產單位的比比皆是,無論是棉花、可可、咖啡,無不出自小農之手。
要如何翻轉小農為生產利基,鼓勵從農?這才是政府應該要去思考的問題。如果鼓勵青年回農之後,面對已經辛苦的耕種,然無良善的通路、還要自行開闢外銷市場,肯定讓更多青農放棄從農。倘若「有機產業」是政府既定推廣目標,理當雙軌同步進行,一面建立各縣市有機集貨區、冷鏈運輸等、輔導成立農業行銷團隊,不屬於政府單位以避免與民爭利,但適度輔導國際行銷應有之專業、農業貸款等等。
另一面與民間合作開發適合國際行銷優質之展銷平台,輔導國際行銷展售,前三年不給業績壓力,但可提供一些數據稽核要求。為剛剛萌芽之「有機產銷」墊定基礎,以舒解單一團隊之外銷業績壓力。
總之,臺灣不大,內銷有限、外銷裹足不前的情況下,負責國際行銷的農委會國際處,真的要好好思考是否仍墨守成規?為何不給有機會外銷的產業試試,用小小的預算開啟外銷市場契機,創造令人驚喜的成績,計畫性生產靈活出擊,有何不可為?
支持〝有機誌〞請由此購物:【樂活市LohasCity購物商城】商品,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經營!因為,想傳遞的故事實在太多;好還要更好,是我們一直以來不敢停下腳步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