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公共區域加工廠 為有機加工解套
原以為的食品加工應該是產銷失衡的有效解決之道,然而卻僅僅在義美公司收購一部份後,就無任何企業跟進。究竟加工產業在產銷鏈上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又能有多大的影響力?讓我們與台大園藝系的許輔教授為您一起來探個究竟!台大園藝系 許輔教授。
食品加工廠不是緊急收留所!
也許很多人都誤以為只要有原料,食品加工是件很簡單的事!
這點,許輔教授在食品加工產業的問題上,給了我們一個解答,若是不從源頭根本地去規劃產量、創造新的產業,就算是一年前預知了困境,徵求加工廠來消化供應量,都只是應急措施而已!
為什麼這麼說?這點與加工產業的運作形態脫不了關係,對於加工廠而言,明年的罐頭製作,今年就需要先報價、接單;但加工廠卻無法預期,明年什麼產品會過剩,要規劃這類供應和價格波動的農產品的加工產線,是非常困難的。
因此,食品廠習慣購買原料素材開發商處理好的原料來加工,因為這種原料比起生鮮的價格和產量都是更穩定的,品質也是一致的,在加工配方的設計上也更好處理。這也就是為什麼台灣有八成的原料素材是進口的。加工品更需要A級貨 打破過去錯誤觀念
過去許多人都認為,當生產過剩時只要拿去加工即可,所以這次的產銷失衡很多人望蕉興嘆的說:為何不去加工?殊不知所有加工生產線都是照著排好的加工時程進度上線,並非隨時等著收格外品或次級品來加工。
想想那些製成罐頭的產品有時保存期限要放上好幾年,如果產品品質不夠好還不能拿來加工,這讓很多人跌破眼鏡,當然也無法即時接決剩產問題。所以,當今年香蕉鳳梨過剩,要求加工廠來吸納產量,對加工廠而言是非常困擾的。
尤其是大型的食品廠,至少未來一年的產程都已經排好了,臨時挪出生產線是非常困難的。更何況這些工廠也沒有相關產品的既有加工配方,也有沒有相關備料,購入了這些產品還需耗費人力時間去解決這些後續問題。
開創新形態原料素材產業
許輔認為,要能夠從根本解決農產品產銷問題,至少在加工產業上,需要有長遠的規劃,開創出新形態的加工產業。這個新的加工產業,不是像過去40年前的台灣那樣,靠量產和低成本去做的生意,因為台灣如今相較於其他國家而言,已經失去了當初的人力成本優勢;這也不是最終產品,如果乾、果汁等的加工,因為這些產品的需求量仍是有限,在農產品原料過剩時也無法更多地消化產量。
許輔教授的建議是,台灣必須要開發原料素材的加工產業,例如將香蕉製成粉狀的膳食纖維。這些素材也能加入其他訴求,如保健、幫助消化、纖維素高、不易水解、不易發胖等。如此一來,這些素材相較於最終產品而言,其產能涵蓋範圍可以是非常廣泛的——你能夠想像的隨意加入各種飲料、餅乾、蛋糕、蛋捲、乖乖、優酪乳,甚至引用到生技等其他目前難以想像的領域上,也可與文化、傳播結合創造新的消費動力。Fibersol-2的香蕉素材膳食纖維。
創造食品加工新需求
目前,日本就已經開發出了名為fibersol-2的香蕉素材膳食纖維,能夠加入飲料沖調、加入蛋糕製作,甚至也有被製成癌症患者可飲用的健康飲料。這種素材的廣泛應用面向能帶來更大的需求量,甚至可以全世界供應。如果有更獨到的專利技術,對台灣的保障會更大。
學界、政府、業者等各方面需配合努力,建立起一個平常就能夠持續運作的素材加工產業,在面臨農產品盛產時,才有辦法在既定的產業基礎上(有技術、有設備、有市場等)去消化突然暴增的產量。
首先可以做的就是統計出近10年易價格波動的農產品,針對這些產品開發出素材加工技術。如此一來,加工廠就可以配合這些農產品的產季,來調節工廠的產程,或者將過多的農產品冷藏起來、來年產量不足時就可以拿出來製作,妥當規劃產量並靈活調節,以確保工廠的持續運作與供應。若再出現今年這般產量暴增的情況,素材的廣泛應用面向也更容易找到可以消化的需求管道。
推動公共化區域性加工廠
許輔教授表示,素材加工產業仍需建立在大型加工廠的層次上才有其可行性,因為大型工廠才有可能在接收大量訂單、大型生產的規模下,得以攤提工廠設置、設備器材等基礎成本。對於小規模的加工,除了小農在家裡進行的家庭式加工(如蜜餞製作、包裝等),若是想要自己投資設備、場地建造工廠,這是難以符合成本考量的,因為小規模加工廠的銷售量,是難以符合工廠成本。
同時家庭式加工也有難以兼顧的部分,例如加工品的食品安全、品質管控、產品規格的要求。小農也有加工的訴求,希望能夠為自己的產品增值、可以賣更好的價錢。但是小農卻難以與大型加工廠合作,因為大型加工廠需要大量的貨源,都會傾向於尋求能夠大量供貨的供應商,與小農合作反而要耗費更多力氣,原本只需談一筆的合作卻要找十個小農談十次,小農的供貨狀況也往往比較容易出問題。
就算有加工廠願意與小農合作,往往都只是買斷的方式,以購入原料來處理,製成品的品牌是工廠的,而不大願意進行代工,因此小農的獲利不大。所以,小規模加工廠對於小農的加工訴求而言是相當重要的。
畸形的有機加工產業
「台灣有機加工產業現狀,是一個畸形的狀態,」許輔教授這麼一說,我們都好奇的瞪大了眼睛。雖然台灣這幾年對於有機產品的訴求越加提升,越來越多的有機門市和網絡商店,其商品從生鮮到加工食品都算豐富,但相信大部分消費者不會知道,台灣有機加工廠與台灣的有機產業發展,是脫節的。
許輔教授解釋,台灣有機加工業者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原本即為加工廠,後來改用有機原料、申請了加工驗證,轉而投入有機加工品生產。另一類則是有機農民自己從事的家庭式、小規模加工。
第一類的加工廠產量很大、也更有市場競爭力,然而這類型的工廠卻對台灣的有機產業沒有太大的幫助——關鍵在於,他們所使用的有機原料,通常都是進口的,如有機果仁、麥片、核桃等雜糧,以磨粉和分裝加工為主。許輔教授認為,這類工業化的加工廠,需嘗試使用台灣的有機原料,才可能促進台灣的有機產業,但同時也需要做新產品的開發,因台灣的氣候不適合種植雜糧,有機作物始終以蔬果類居多。
對於另一類的農友小規模加工,農田產量少、供應量也不穩定,因而也只能進行小規模加工,製成品也無法上架到更大型的通路,通常就是到農夫市集之類地方銷售。看到問題 解決問題
小農若要嘗試擴大加工規模,也是一樣要考量產線投資、機器設備、運作成本、甚至還有有機驗證的成本,要能夠負擔這些成本,就必須一定程度的產量和獲利才行,這些都是需謹慎評估的。
許輔教授認為,政府亦需支持農民有擴大加工規模的空間,例如規定有機農場在一定的營業額之下,可以自產自銷、而不需加工驗證(美國有類似規範),這都是未來可以討論的方向。
相較於生鮮產品,加工品的銷售期更長,對於通路上架是有幫助的。
但同時,加工品就需要面對有機加工相關法規、食品安全標識等要求,以成本考量來看,加工產業的投入還是比較適合大規模、集團式的運作方式。有機農業促進法之後,更多人開始去討論怎麼樣去推展友善、有機產業,但是加工這一塊就比較不被重視。
我國應發展完整有機行銷鏈
對於小規模加工廠的建立,許輔教授建議:政府應進一步輔導「合作社或農會」之類的組織,建立社會企業方式、公共化、合乎食安等規範的區域加工廠,並整合、集結農民的供應源,農民可共同將產品送到該區域加工廠進行加工。
為此政府也需輔導農民,在種植選擇上不能盲目從眾或搶種,需要花時間去評估新的產品或相關品系技術、配合產品在產業上的產能考量。
許輔教授提醒我們,現在就必須開始思考並付諸行動,怎麼去幫助有機、無毒農業建立加工方式和供應鏈,這些都是需要時間、需仰賴各界人士的合作,同時也只有建立起更全面的產業,才能夠吸引更多的產業前端生產者的投入。
即知即行,是否給政府有更多的啟示?也為有機產業帶來一絲希望。
支持〝有機誌〞請由此購物:【樂活市LohasCity購物商城】商品,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經營!因為,想傳遞的故事實在太多;好還要更好,是我們一直以來不敢停下腳步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