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農不是問題 品質競爭力才是決勝關鍵
東南亞的水果堪稱世界知名,尤其是泰國榴槤、越南火龍果,這些水果都成了該國的外銷主力,也成了國家的重要收入來源。
這些國家究竟在外銷上做了怎麼樣的努力,才能有亮眼的績效,但其中也有不為外人道的辛酸,這些是否都能讓台灣借鏡興利除弊,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泰國:榴槤「long」的利與弊
在泰國東省,尤其是Chanthaburi附近,沿路就能看見很多的倉庫式建築,被稱之為long。泰國主要的水果和作物產地Chanthaburi,其中生產最多的就是榴槤。每當到了收成季節,就會有一輛輛的卡車將水果從各農地產區送至long,主要就是出口到中國。
實際上,基於嚴格的進口規範(有進口准證的要求才能出口),泰國出口商要直接將榴槤賣到中國或其它國家是相當困難的。然而long的特殊經營模式跨越了這道門檻,根據泰國農業部的調查,Chanthaburi將近80%的long就是專門經營榴槤買賣的農產交易處。
每年到了收成期時,中國商人團隊就會直接向當地人租借long,處理所有的榴槤採購和外銷事宜,而商隊人員整個產季也會住在這裡。Long的主人是熟悉當地農民、農田情況的泰國人,這位當地人的工作,主要就是出借倉庫,提供中國商人團隊所需的協助,為他們導覽農田。但基本上,long的主人並不介入中國商人的採購、外銷等工作。
缺乏行銷和統籌的泰國榴蓮市場
在long的經營模式形成之前,泰國的榴槤市場經常在豐收季節時,面臨產量過剩的問題。有了long的經營讓榴槤的銷售,從內銷市場提升到了國際出口市場,在國際間逐漸累積名聲後,需求和價格都有所升級,也讓越來越多農民投入榴槤的種植。
根據泰國農業部統計,Chanthaburi種植的70-80%的榴槤都是提供出口,而且絕大部分就是到中國。2017年的數據顯示,泰國的榴槤出口銷售額(90%為新鮮榴槤,10%為冷凍與果乾類)佔了泰國蔬果出口銷售的26.4%(6.16億美元)。
然而,long的經營模式也潛藏著不少隱憂。2017年11月,農民希望政府能夠制定規範,約束外來投資客利用泰籍倉庫擁有者的行為,避免外來投資客持續壟斷當地水果市場。雖然long的經營模式帶給農民龐大的供需訂單,但中國商人主宰了供應鏈,讓農民只能完全依賴long與中國商人,任由其喊價,農民幾乎沒有議價能力,也沒有任何標準化價格的機制來制衡價格變化。
打破中國一條龍的做法
產季期間,中國商人們會聚集在產地,每天根據收穫榴槤的品質來制定價格。生產者完全無法參與制定價格的過程。短期來看,long的經營模式讓泰國農夫和long的擁有者都獲得巨大利益。但長期而言,這種全程仰賴中國商人的銷售模式,恐怕讓泰國市場缺乏永續性,無法獨立運作銷售、無法議價,亦缺乏穩定價格的權威機制——尤其當產量過剩時,無論價格多低,農民都只能選擇順從。
相較於泰國榴槤市場現況,過度仰賴國際市場的出口,而忽略經營內銷市場。相信這不只是因為農民只圖一時便利,只管種植後收成,剩餘的就等中國商人到來、進行交易、收款。
是政府對於農業政策的介入不多。
然而這種「方便」是很危險的,泰國理應從過去的事件有所省思—曾經因為北泰國的龍眼市場價格低迷時被中國主宰,泰國政府嘗試提出調漲價格的政策,卻導致中國商人的抵制、停止購買而產生莫大的主宰權。
拿回產品自主話語權
換言之,真正危險的並非仰賴出口市場,而是在外銷行為上全程仰賴他人所給予的「方便」,進而失去銷售的掌控、協商權。開拓較能自主掌控的本土市場確實也是方向之一,但這也意味著要放棄更寬闊的國際市場,因為本土市場的人口和消費力始終相對狹隘,無法創造更多銷量、或帶給農業產業更多利益。
真正該對症下藥的,應該是要檢討出有效的貿易合作政策。就泰國政府而言,須嘗試找出兼顧long的經營維繫與農民利益的有效規範,另一方面泰國當地的中小型商人,也許應學習如何與中國商人競爭,並突破其他國家的進口標準,以拿回產品外銷掌控自主權。越南:過度仰賴單一作物、單一市場
根據越南2014年研究數據顯示,越南農業以小農居多,水果市場對越南的出口和當地市場都相當重要,但當地水果市場僅佔總農業產值的6.3-6.5%。水果出口的主要對象為中國(佔國家總出口產值的30%),火龍果則是擁有最高出口價值的水果(佔總水果出口產值的50%)。
根據2017年的統計,越南蔬果出口過度仰賴火龍果,佔水果出口產值82%,和中國市場火龍果佔出口的91%(統計數據來自Fine Fruit Asia的報告)。然而,這對於越南的蔬果出口、尤其是火龍果市場而言,是相當危險的—因為中國是個極為不穩定的市場。
小農缺乏系統訓練和品質輔導
大部分購入越南水果的中國商人,都是不規律性、暫時性的購買者,一旦這些中國商人停止購買,越南的火龍果就「無處可去」—只好呼籲自己的消費者來購買這些滯銷的水果。
然而,越南的內銷市場亦不完善,分銷管道是大問題—這就是為什麼農民會需要廉價售出產品,而消費者只能買到高價的產品。
對越南而言,出口商只能針對「產品要求標準較低」的國家,主要就包括中國,儘管這種交易對象確實存在無法預測不穩定性和風險。但無奈越南主要的農業生產者,都是家庭式的小農,農作物品質都不盡理想,導致出口商和農民之間無法有穩定長期的交易,進而影響出口品質。
唯有提升品質另闢戰場才能擺脫低價弱勢
越南農村與鄉村發展部(MARD)建議,農民可嘗試種植與這些「低標準」國家的農作收成期錯開的作物,或者研發不同收成期的火龍果,避開產量過剩而滯銷的問題。但長期而言,開拓高端、穩定的市場至歐美、日本、俄國等,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但要能夠進入高端市場,改善農田品質是首要任務,這是越南的小農需努力改進的目標。除了農產品品質,Hai Thanh火龍果出口工廠的Ms Tram表示,運輸距離、成本、水果保質期也是問題,火龍果可存放約15-20天,且需在恆溫攝氏2-4度,因此海運無法如期送到上述國家,空運成本則太高,將無市場競爭力。
儘管如此,越南仍是努力克服障礙殺出一條出口之路,2017年,越南已開始將火龍果出口至澳洲,儘管中國仍是越南主要的市場。要將產品出口至澳洲,出口商需滿足嚴格的規範:包括取得澳洲農業和水資源部門核發的准證,越南植物保護部門(PPD)認證在生物安全上無昆蟲感染(no-insect infection),這包括需配合許多加工、保存、包裝、運輸條件上的處理要件。越南做到了,這是否也給臺灣一點啟示?
越南行 臺灣有何不行?
越南的農業與出口品質在優化與改進後,其出口亦可預見樂觀前景。越南為我們示範了過往農業品質低下、出口選項受限的範例,以及之後透過作物品質改善和出口條件的優化,為自己的農業開拓了充滿可能性的未來。
相信對於台灣而言,我國農產品之生產技術和產品品質,在國際間有著既定的知名度、品質上也有一定水準,從這點來看,比起越南、泰國,台灣或許有著更大的國際優勢。台灣要能夠成功開拓穩定的高端國際市場,並非不可能。
資料來源:
https://www.bangkokpost.com/news/special-reports/1395622/a-spike-in-the-fruit-trade
http://www.fftc.agnet.org/library.php?func=view&id=20150804112243
http://www.freshplaza.com/article/185495/China-consumes-70-procent-of-Vietnams-dragon-fruit
http://www.freshplaza.com/article/194452/Vietnam-fruit-exports-to-China-growing-fast
支持〝有機誌〞請由此購物:【樂活市LohasCity購物商城】商品,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經營!因為,想傳遞的故事實在太多;好還要更好,是我們一直以來不敢停下腳步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