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業研究所FiBL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證實,如果結合多項措施,全世界轉為有機農業將有助推動全面性且永續性的糧食體系。因此,減少畜產品的過度消費、畜牧生產中使用濃度較低的飼料、避免食物浪費,就顯得至關重要了。這種糧食體系能經由遏制溫室氣體排放、減少過度施肥和使用農藥,對重要的環境產生積極影響。再者,有機管理並不需要增加土地的使用量。這些結果已於最近發表在著名的科學雜誌《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新的FiBL研究顯示,有機農業對環境有許多積極的影響,並有助於解決世界糧食供應問題。該研究作者之一Adrian Müller手握著有機胡蘿蔔與有機小牛站在草地上。(照片:FiBL,Franziska Hämmerli)
胡蘿蔔有時可能會長歪,但它們不該因此被丟棄。無論對現在或未來而言,這個觀念代表著永續性且能節省資源。(照片:FiBL,FranziskaHämmerli)
減少食物浪費是永續營養的重要基石,這包括少吃動物產品和養畜業需降低如小麥和大豆等精飼料的使用量。根據新的FiBL研究,經由環保有機農業可餵飽90億人口。(照片:Wikimedia Commons)
轉型有機是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案?
其他的研究指出,如果糧農組織(FAO)的預測準確無誤,農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將在2050年之前大幅增加。他們的判斷主要立基於人口數將超過九十億、飲食習慣發生變化(如肉類消費量增加)、資源消耗量提高(如水、能源、土地)。
因此,實行更環保地利用資源的有機農業往往被視為是因應這些負面發展的一種解決方案。但批評者強調,這種轉換會增加土地的使用量,因此無法成為可行的選擇。
採取多項策略以永續提供世界食物
這項新研究顯示,有機農業如果能與減少動物產品的食用量、避免家畜精飼料的使用,以及減少食物浪費等措施並行,即可在永續糧食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到了2050年,即使全球人口超過90億人,世界的糧食安全仍能夠安全無虞、農業用地面積不會增加、溫室氣體排放量將會下降,現代的密集型糧食系統的負面影響如氮過剩(nitrogen surplus)和高農藥暴露等,將會大幅度減少。相反地,如果消費模式保持不變,轉向有機農業將導致農業用地增加。
永續糧食策略,蘊含目標衝突
然而,永續糧食安全策略的實施過程中,某些目標之間無法避免地會產生衝突。首先,有機農業在許多重要環境影響方面具有重大優勢,如氮和農藥問題。但在另一方面,它需要更高的土地使用量,因為與傳統農業相比,通常較粗放式的管理導致收益率降。
此外,不使用精飼料的草地畜牧生產確實有其優勢,因為不能作為可耕作物的牧草可被充分使用於糧食生產上。但缺點在於,每千克肉類和牛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會增加。
然而減少食物浪費的好處相當明顯,因為這個作法會直接造成降低產量的結果。
各種策略的最佳組合
新研究也指出如何最完美地結合這些不同的策略來處理目標衝突問題。即使僅有60%的農業轉化為有機農業,精縮飼料僅減少了50%、食品浪費僅降低了50%,都能顯著降低糧食系統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其中包括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減少,而且農用地面積僅略為增加。
但由於飼料供應量會減少,動物產品的消費量需要減少1/3。也就是說,永續農業只有在消費模式發生變化時才有可能,而且成功率很大。有機農業可以在其中發揮關鍵作用。
作者:bioecoactual.com
編譯:方秀芬 圖片:FiBL、Wikimedia Commons
原文由FiBL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並附上原文連結。※中文翻譯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原文為主。
支持〝有機誌〞請由此購物:【樂活市LohasCity購物商城】商品,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經營!因為,想傳遞的故事實在太多;好還要更好,是我們一直以來不敢停下腳步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