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感倍增的水梯田!讓都市人成為粉絲 (一)

花蓮農改場「日本水稻梯田保全活用實踐經驗交流講座」紀實

圖片提供:山路永司、安井一臣、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引言人:東華大學 李光中 副教授  2007年,「里山倡議」開始在台灣引起迴響與討論,借鏡日本推動里山倡議長達20多年經驗,引入大自然與在地居民和諧共處的願景,著力於水稻梯田保存與復育運動,除了重視農業生產面,也賦予藝術、文化以及觀光價值。

對於如何進一步活化水稻梯田的永續發展之議題,為借鏡日本多年努力的經驗,花蓮區農業改良場25日舉辦「日本水稻梯田保全活用實踐經驗交流講座」,邀請日本梯田學會理事長山路永司、副理事長安井一臣以及學員野村美智子參與,有意識地為保留優美梯田景觀、活化梯田在生產、生活、生態面向之功能投注心力。

民間團體與在地連結,重視實踐經驗

此外,國立東華大學李光中副教授指出,對於梯田的保全與活用,最重要的是實踐的經驗,以及如何強化民間團體的角色,並深化其與在地社區的連結網絡。由於台灣多數非政府組織的都市性格較強烈,因此,我們需要鼓勵的是能夠走入農村社區、擅長於保育領域的民間團體,響應保全水稻梯田的地形文化資源,並活化農業生產與生態機能。

依山傍海的臺11線,與花蓮的梯田稻浪相毗鄰,不僅作為農業生產,亦有蓄水防洪的功能,以及維護生物多樣性的機能。現今,水稻梯田作為重要農業地景,更富有文化傳承之使命,也喚起耕作者、在地社區的參與意識,瞭解到自身投入的不只是糧食生產,更具有珍貴的文化意涵。

鄉村聚落消失,興起水梯田保存意識

種植水稻的梯田,在日本以漢字寫作「棚田」。梯田約佔日本水稻田面積的一成左右,但山路永司指出,因為水稻梯田的地勢傾斜、面積狹窄,耕作效率較差,勞動成本高但經濟產值相對低,很容易會被農家放棄,導致大片田地被逐年荒廢。

且從事農業的報酬偏低,也造成水稻梯田保留不易。山路永司說,相較於日本法定最低薪資每小時約850日圓,投入農業生產者每小時的平均報酬只有約570至730日圓,難以留住鄉村的年輕人,也使從事農業人口不斷高齡化。隨著產業沒落,人口嚴重外流與老化,也間接使村落的生活機能衰敗,就學與醫療的不便,道路改善與汙水處理設施的比率低落,迫使遷村的人數不斷增加,在近30年間,即有7千個聚落消失。

再有,1962年曾是日本稻米產量的巔峰,日本人年均米消費量約118公斤,但1970年代的人們飲食習慣轉變,使麵食逐漸瓜分米食市場,人均消費只剩下過去的一半,使稻米出現過剩情形,日本政府開始對稻米整體生產量有所調整。在追求經濟發展之下,農業用地亦逐漸減少、廢耕,每年大概有10公頃土地變更為住宅或道路用地,甚至開始將池塘填平。

直至1990年代,日本才真正覺悟到環境破壞對社會的影響,環境意識抬頭,水稻梯田的復育方才獲得重視。

安井一臣補充,在1970年代,政府提出要重整水稻梯田時,以務農為生計的居民亦感受到恐慌,但梳理了山谷中面積零散的梯田,並重新整併後,反而促使居民重視起自有稻米的獨特品種,使現在長野縣的水稻梯田,變成關東地區著名的種源地,由於其他地方無法效仿產出,讓當地稻米的售價相對提高,形成在地特有的稻米品牌。梯田認養:創造都市人的情感連結

1993年的寒害,使日本意識到國內糧食自給的重要性。當年氣溫驟降,使稻米產量降低至百分之三十,依靠國際援助度過後,這場糧食短缺危機,讓日本社會開始覺醒,不只農村居民認為不能再放任土地荒廢,都市人同樣意識到水稻梯田保存的重要性,進而渴望有所貢獻。

當危機意識轉化為實際行動,為了保存當地水稻梯田,人們設法連結在地觀光資源,孕育出「owner制度」,即任何人皆可以認養某一塊水稻梯田,以此參與復耕運動。對梯田感興趣者,可先透過網路查閱水稻梯田地圖,而加入認養計畫後,除了支付認養金以支持農作生產的形式外,亦可以到當地體驗農務,而收成的農作物也會寄送到認養者手上。藉此建立人與土地的連結,這是保存活化梯田資源的第一步,即讓都市人也能走進農村、理解梯田,進而成為梯田的粉絲。

而「owner制度」為了適應農作生產亦有所協調。例如,若只依賴來自都市認養者不定期地從事農作體驗,水稻梯田的生產依然難以維持,因此當地會組成約五十左右的支援者團隊,以從事日常農作。一百平方公尺的認養面積,每年約三萬日圓的認養金,不只投入農業所需,也用於支付農務團隊的薪水。享受稻米與農田的趣味,讓消費者變成當事者

此外,囿於日本法律規定,負責運作認養制度的保存會事務局,起初並不被官方所認可,必須依賴公部門介入契約操作,讓制度運作變得十分困擾,但保存會事務局仍積極投入制度協調,以梯田活化的理念,爭取都市居民的參與。

隨著投入認養的人們增多,梯田保存的成效逐漸彰顯,「owner制度」也被日本政府所肯定,以修改法律的行動加以支持,讓保存會事務局可以名正言順地獨立運作,並直接向梯田認養者接洽,社會的響應使「owner制度」在日本各地推而廣之。山路永司說,他也會帶著學生走入農村梯田,親自感受插秧、除草等農事,並享受在田間用午餐,以及稻米收成的難得體驗,更舉辦了梯田泥巴排球賽,以更加趣味的形式,拉近梯田與都市年輕人之間的距離。2007年,日本現代農業雜誌即刊登相關報導,指出現在的稻米與農田變得很有趣,讓消費者變成當事者。

除了「owner制度」,也有單純利用假日來體驗農務的方式。安井一臣說,自己即規劃了來梯田遊玩、學習的活動,透過熟識的農友提供水稻梯田的場地,號召50個人參加,每人支付約台幣350元體驗費。

活動中,農夫會在旁指導大家如何插秧與耕作,同時設計稻米相關的趣味問答,例如,一株稻苗可以長出幾個稻穗?一個稻穗可以結出幾粒米?或是帶領參加者觀察田間棲息的青蛙、泥鰍或鳥類等生物,以感受耕作的樂趣。而大家對於自己親手辛苦種下的稻苗,自然而然會懷有感情,也加深對土地的連結,會迫不及待地回來關心秋天稻穗的收成。城鄉交流為農村注入活水

而關於上述活動如何活絡農村當地經濟,山路永司表示,農務體驗活動在一年內可舉辦多次,並提供不同內容的參與,例如插秧、除草、收穫等,以形成四季性的常態活動。此外,泥巴排球賽雖然是免費報名參加,但卻能帶進人潮,尤其是參與活動的年輕學生,可為當地的民宿、咖啡廳或餐廳業者增加額外收入。

在日本,沒有任何農民會向遊客收取水稻梯田的參觀費,甚至很歡迎攝影家前往取景,因此對於農村社區販賣的吃食、手工藝品等,多數會鼓勵購買以回饋農村。

李光中說,對於農業特殊的生產地景要如何保全與活用,不能只依靠鄉村內部,更需要城鄉交流,例如「owner制度」、農務體驗或是泥巴排球賽等活動,以注入創新活水。當中,年輕人的角色顯得格外重要,要吸引年輕人返鄉貢獻力量,亦必須滿足其經濟來源、生活需求。換言之,現代農村勢必邁向多元經營,結合藝術、文化或休閒觀光等領域創造新農村風貌。

相關閱讀:

藝術注入水梯田!重拾農村自信()

 

分享: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