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父母早就想這麼做了,但現在終於有個新觀點支持他們限制孩子的「螢幕時間」:電動玩具上癮被公認為心理健康障礙,並且可能會像古柯鹼或賭博那樣上癮,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前將它納入最新發表的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標準(ICD)中。
WHO心理健康和藥物濫用部門主任謝卡爾·薩克塞納(Shekhar Saxena)在接受法新社(AFP)採訪時表示:「在與全世界專家磋商,並詳細審查證據之後,我們決定把它納入。」
根據ICD-11草案內容指出,「電玩失調」(gaming disorder)是指「由於物質使用或成癮行為引起的障礙」,包括線上或離線遊戲。WHO將數位和電動遊戲成癮描述為「持續或反覆的電玩行為模式」,且其重要性「優先於其他生活興趣」。
「電玩失調」的主要症狀包括「控制力受損」,特別是無法停止,電玩優先的程度大於其他一切。薩克塞納表示,這個人因打電動而忽略其他興趣和活動,包括睡覺和吃東西。在極端情況下,遊戲玩家無法離開螢幕,導致輟學、失業,並與家人和非電玩朋友而隔絕。絕大多數電玩者都很年輕,很多都是十幾歲的青少年。
根據新的分類,該行為必須持續至少一年才會被認定為罹病。薩克塞納表示,目前約有25億人(全球1/3)都在玩各種免費遊戲,特別是手機電玩,但只有「少數人」才會受到這種心理障礙的影響。「我們並不是說所有的遊戲都是病態的。」
根據追蹤遊戲和互動媒體行業的Superdata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遊戲產業的收入達到1,080億美元,超過電影票房收入的兩倍。其中近40%的銷售額來自東亞,尤其是中國和韓國。其他重要市場還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和巴西。在韓國和美國,已經出現診所、社區和網路支持團體專門治療電動成癮者。
WHO將「電玩失調」納入修訂的疾病目錄曾遭受來自產業和專家的阻力。娛樂軟體協會(Entertainment Software Association)總裁兼執行長邁克爾·加拉格爾(Michael Gallagher)在3月份的一份聲明中表示:「WHO進程缺乏透明度、存在嚴重缺陷,缺乏科學支持。」
WHO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更新後的ICD計劃將於2019年5月年度世界衛生大會上提交給WHO成員國,以便於2022年1月通過。
資料來源:
歡迎加入有機誌Line@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