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兌現的的承諾印度基改棉花的興衰 (中)

這是一篇由英國土壤協會在201710月所佈的一篇關於印度基改棉花的報告。我們特別把他分享給《有機誌》的讀者,並且期待帶給更多有機產業人一些省思。

第一個打擊害蟲產生抗性

2006年,孟山都公司發布第一代基改棉花 – Bolgard I,它是專門用於防治棉花的主要害蟲(棉鈴蟲),結果卻在西印度四個邦出現抗性。孟山都的回應是推出更昂貴的第二代Bt棉花 – Bolgard II,其中包含兩種而不是一種基改特點。然而,在幾年之內粉紅色棉鈴蟲也對此產生了抗性。誠如實驗室試驗所預測和證明,加入多種基因來解決抗性問題無疑是「請鬼抓藥單」,因為害蟲抗性的發展是極為迅速的。

抗性急速發展的一個關鍵原因似乎在於Bt棉花植物被設計為持續釋放毒素的事實。持續不斷的長期暴露會提高任何對毒素具有遺傳抗性的害蟲的存活性。誠如「憂思科學家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的一份報告所述:「經過多個世代後,害蟲種群中具有抗性的個體比例可能會增加,從而降低了Bt毒素作為殺蟲劑的功效。」

隨著抗性漫延開來,農民無法僅依靠Bt棉花,他們必須施用傳統農藥來保護作物。近年來,棉花上使用殺蟲劑的情況與日俱增,從2006年的每公頃0.5公斤增加到2015年的每公頃1.20公斤。

雖然在「避難所」(refugia,指種植非基因改良作物的地區)的害蟲抗力情形可能趨緩,但由於成本上升和產量下降,農民必須利用所有可用土地種植棉花,這對他們會形成巨大的壓力。因此在實際上,這種情況很少發生。

2016年初,卡納塔克邦(Karnataka)的農民組織KRRS召開了一次邦級會議,旨在向邦政府施壓,要求種子公司賠償該邦若干地區Bt棉遭受紅色棉鈴蟲蟲害的損失。非營利Akshara Krishi基金會的一份報告發現,賴久爾(Raichur)地區棉花田佔地150,000英畝,其中80%的作物宣告死亡。由於作物歉收,農民遭受278.72千萬美元的巨額損失(278,720,000盧比= 4,158,856美元)。

輿論批評政府和部份研究機構似乎有意淡化這些損失,並指稱「農業科學家為捍衛農業部門企業的利益挺身而出」。

諷刺的是,在Bt棉花未開發前,粉紅色棉鈴蟲數量其實是可以忽略的,但現在卻成為造成巨大損失的主因。

為了預防下一季粉紅色棉鈴蟲攻擊事件重演,農民不僅摧毀了受影響的Bt作物,農業部也介入對受感染的田地進行消毒。

農民已經對種子公司提起投訴,並要求啟動刑事案件並開始進行調查。來自種子公司的文宣刊物和種子包裝上宣稱,在作物整個生命週期中將免受美國棉鈴蟲、斑點棉鈴蟲、粉紅色棉鈴蟲、夜蛾(spodoptera)和螟蛉(semi-looper)的侵害,但顯然這些公司未能兌現這些承諾。

賴久爾地區棉花田佔地150,000英畝,其中80%的作物宣告死亡。

更多的問題次要害蟲

大自然不喜歡空白。在現實中,這意味著當一種有害生物被根除時,往往就會有另一種有害生物取而代之,這就是所謂的「害蟲替代」(pest replacement)。雖然基改技術運作並成功減少紅鈴蟲數量,但其他昆蟲立即補足這個缺口。作物因遭受到粉蝨、葉蟬和薊馬等害蟲的攻擊,必須施用農藥予以控制。例如益達胺(imidacloprid)是一種來自具爭議性新菸鹼類殺蟲劑的化學物質,它與傳粉媒介物種的顯著減少、水道和野生區域的污染,以及鳥類和哺乳動物的死亡有關。

基因改造也使Bt棉花更容易受到次要有害生物的影響,因為基改植物的「誘導性萜類化合物」(induced tepenoids)濃度會降低,這是一種能幫助植物抵抗其他害蟲的化學物質。

粉蝨一直是個特別棘手的問題,它導致了部份地區如旁遮普和哈里亞納邦農藥施用急劇增加,農作物遭受破壞,農民因此而自殺。事實上,在旁遮普邦,2015年粉蝨破壞了2/3的棉花作物,估計造成4,200億盧比(6.29億美元)損失,導致15名農民自殺。

在旁遮普邦,2015年粉蝨破壞了2/3的棉花作物,估計造成4,200億盧比(6.29億美元)損失,導致15名農民自殺。

區域性棄種潮

在經歷嚴重的蟲害問題後,數千農民放棄Bt棉花種植。

2015年,包括旁遮普邦、哈里亞納邦和拉賈斯坦邦(Rajasthan)北部等遭受粉蝨破壞的地區,許多農民放棄Bt棉花、完全停止種植棉花,或者轉向如「德斯」等不易受到粉蝨的影響印度原生品種。

在安得拉邦,在經歷前一年的粉紅色棉鈴蟲蟲害後,政府計劃於2016-17年將Bt棉花種植面積從67萬公頃減少至45萬公頃,並建議農民種植如小米和豆類等替代作物。

在旁遮普和哈里亞納邦,隨著農民在上個季節的粉蝨破壞後放棄棉花,棉花種植面積下降了27%。北方邦也是基於相同原因,種植面積減少了19%。全球爆發Bt棉花淘汰潮

基改棉花目前已引進南非、布吉納法索和蘇丹等數個非洲國家,其他幾個國家也進行了試驗。在最初的輝煌成功報告後,幾個季節內開始出現包括產量減少、抗蟲性和纖維長度縮短等問題。事實上,「非洲生物多樣性中心」(African Centre for Biodiversity)一位資深研究員的報告指出:「在缺乏高度特殊且繁瑣的管理技術下,在仔細觀察農民的實際經驗後,沉重債務的悲慘故事,市場價格駭人聽聞,且技術容易失敗等問題,並不適合小農生產。」

非洲最大的棉花種植者布吉納法索遭受了品質問題,是基改內在風險的一個例子。基改技術是以每種基因都有其基因表現為基礎,換句話說,特定基因具有特定功能。但事實上,基因可以具有多種功能(稱為多效性),並且透過通常未知且不可預測的方式彼此相互作用。

在布吉納法索,Bt基因被植入以優異品質聞名的當地「布吉納法索」(Burkinabe)棉花中。然而,植入Bt基因的多效性意味著除了賦予對害蟲的抗性外,棉花的品質也受到影響。在推出四年後,超過三分之二的棉花作物被歸類為低品質,軋花率(指實際棉花纖維與來自田間原棉重量的比率)遠低於42%的非基改品種。這不僅影響到布吉納法索小農的生計,也重創了布吉納法索棉的國際聲譽。2011年至2016年,該行業損失約483億非洲法郎(8,240萬美元),因此隔年的2017/18年季度布吉納法索全面淘汰基改棉。初步的跡象顯示,這個淘汰行動取得成功,預計2017/18季度棉花產量將增長20%。

布吉納法索的經驗成為孟山都試圖在其他非洲國家站穩腳跟的借鏡。最近,奈及利亞(Nigeria)計劃引入基改棉花,但因環境和健康因素與注意到近鄰布吉納法索的經歷而遭受超過一百多個團體代表超過五百萬名國民的拒絕。

在布吉納法索,Bt基因被植入以優異品質聞名的當地布吉納法索(Burkinabe)棉花中。但在經過四年後,超過三分之二的棉花作物被歸類為低品質。

印度鄰國巴基斯坦(Pakistan)的86%棉花產量為基改,也同樣受到棉花危機的嚴重打擊,導致2015年棉花產量下降27.8%,成為巴基斯坦經濟未能實現2015 – 1640年財政成長目標的重要原因。雖然2016 – 17年收成不佳因素眾多,但是棉鈴蟲的害蟲攻擊是導致巴基斯坦2017年來收成最差的一個關鍵因素,同時也造成這個全球第四大棉花生產國必須進口三倍的棉花。在旁遮普邦超過60%的棉花作物被棉鈴蟲破壞。巴基斯坦引進Bt棉花並未實現產量增加的承諾。但由於確認產量的措施於2011年出現變化,因此官方數據並未立即反映這個情況。該國產量是以包數為計量單位,過去一包為176公斤,現在改為150公斤。

在美國,也就是孟山都的家鄉,卡羅萊納州到德克薩斯州棉花種植帶的Bt棉花,正受到棉鈴蟲的強力攻擊。由於害蟲抗性的問題日益嚴重,南部各州明年將面臨另一個嚴重蟲害災難。在德克薩斯州,部份棉鈴蟲種群已對第一代Bt棉花及其替代品出現抗性。

未完待續(上)(下)

本文由土壤協會Sarah Compson所發佈。

土壤協會成立於1946年,了解更多信息,請上www.soilassociation.org有關更多信息,請上www.cottonedon.org。

致謝:非常感謝紡織品交易所和全球有機紡織品標準(GOTS)的支持使其成為可能出版本報告。

加入好友
歡迎加入有機誌Line@生活圈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今天給行動幫助我們持續的工作!
“有機誌”有越來越多人認識我們、了解我們、甚至是愛上我們!正因如此,未來,有更多的想望,期許能夠更完整、更忠實地將這一篇篇、在有機世界裡各自努力的故事,傳達出去。希望有一天,美麗的花朵之後,就是甜美果實的收成。我們透過紀錄故事,教育和宣傳我們的使命。請購買有機誌網站(樂活市購物)商品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因為,想傳遞的故事實在太多;好還要更好,是我們一直以來不敢停下腳步的堅持。

分享: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