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兌現的的承諾印度基改棉花的興衰 (下)

這是一篇由英國土壤協會在2017/10月所發表的一篇關於印度基改棉花的報告。我們特別把他分享給《有機誌》的讀者,並且期待帶給更多有機產業人一些省思。Bt棉花的設計並不是為了直接增加產量,而是為了控制棉鈴蟲,減少抑制棉鈴蟲殺蟲劑的施用量,但這兩點都沒有實現。

農民的成本增加

「印度棉花諮詢委員會」的數據顯示棉花種植成本顯著增加。Bt種子價格暴漲,以及其他投入成本,如化肥和因應嚴重蟲害問題所需的殺蟲劑,導致過去十年成本增加了三倍。

農民每年必須購買新的Bt棉花種子,因為它們無去像傳統作物從收穫中留種。由於價格失控地上漲,農作物收成失敗,導致許多農民面臨嚴峻的形勢。

從2016年3月起,印度中央政府開始控制棉花種子價格,包括售價和權利金(royalty),這對Mahyco Monsanto公司無疑是個重大打擊。中央政府認為因為Bt棉花抵抗病蟲害的有效性下降了,基改技術的權利金必須降低。孟山都試圖在法庭上質疑政府的決定,但終究失敗。政府的決定激怒了孟山都,因為該公司很可能會損失數千萬美元的收入。孟山都隨後撤回了其最新一批基改棉花的申請,並一度威脅要完全退出印度。2016-17年的棉花季,印度的Bt棉花銷售下降約15%。產量

印度許多人吹捧引進Bt棉花是棉花收穫量增加的原因。然而,這個說法明顯過度簡化了真實故事。正如「印度中央棉花研究所」(India’s Central Institute for Cotton Research)前主任凱沙夫·克倫堤(Kehsav Kranthi)博士所言:「雖然人們普遍認為Bt棉花技術是印度棉花財富顯著改善的唯一因素,但應該研究其他創造更高產量的可能因素……」

當Bt棉花首次引入時,新的非基因改良雜種種子(hybrid seeds)、農藥和灌溉系統也同時日益普遍,並在提高產量和生產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事實上,若仔細觀察格倫·戴維斯·史東(Glenn Davis Stone,美國密蘇里州華盛頓大學人類學和環境研究所教授)統計的數據就會發現:「產量增加主要發生在2002 – 2005年間,當時Bt棉只佔印度棉花的0.4-5.6%。」事實上,在2008年至2012年間,隨著Bt棉花生產從67%上升到92%,棉花產量卻逐步下降。

最近公布的一項科學研究指出,許多產量的計量經濟分析,往往忽視了產量形成(yield formation)的基本農業生態學原理和生態學系統的基礎。品種改良、化肥、降雨、殺蟲劑使用、種植密度等都對產量產生極大的影響;Bt技術與此無關,畢竟它實際上並不是增產技術,而是為了保護產量潛力。換句話說,Bt棉花的設計並不是為了直接增加產量,而是為了控制棉鈴蟲,減少抑制棉鈴蟲殺蟲劑的施用量,但這兩點都沒有實現。

監管單位的成見?

印度監管生物技術的監管機構 – 「基因工程評估委員會」(GEAC)被發現數個官員與為基改作物遊說全球組織之間有聯繫而遭受抨擊。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GEAC握有決定基改作物能否在該國商業化的權力。

印度議會關於種植基改糧食作物的報告也嚴厲批評政府監管機構未能保護公眾和農民的利益。報告中強調,基改作物評估和批准的監管機制嚴重不足、參與監管機制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衝突,以及商業化基改作物缺乏監測和監督機制。

自殺潮

印度棉花生產與大量農民自殺存在著強烈的關係,而債務為主要因素。過去,這個關聯性雖然飽受爭議,但最近的證據毫無疑問地證實了這個相關性。

2012年,印度議會專家委員會對基改作物進行調查。他們隨後的報告指出,馬哈拉施特拉邦維達巴地區的農民當初因獲得高產量和抗蟲性的承諾,所以大規模種植Bt棉花。然而,由於高投入成本和抗病蟲害的發展,小農和邊際農(marginal farmer)很快即查覺到虧損。與此同時,當地傳統棉花品種也遭摧毀。報告發現,由於這些因素以及債務,造成該地區在2006年至2011年間了7,992名農民自殺。整體來說,最終報告指出:「……委員會更加堅信,在增加糧食生產和生產力上,還有其他優於基改技術的選擇……」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的一項研究發現,印度雨養地區的農民自殺率與Bt棉採用量的增加有直接關係

一份由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Berkeley)科學家領導的2015年研究發現,印度雨養地區的農民年度自殺率與Bt棉採用量的增加有直接關係。該研究也發現,經濟危機可能是導致農民自殺的一個近因,並確定影響自殺率的七個因素中,有四個起因基改產業。最近的另一項研究指出,Bt棉農的平均債務風險通常比採用有機方法的農民高出許多。資源貧乏和小規模農民的情況更是嚴峻。

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介入,並開始在高自殺地區分發原生的「德斯」棉花品種,並推廣為Bt棉花的積極替代品。這種取代品對農藥的依賴性更小、更適應當地條件,且不受Bt棉花害蟲抗性問題所影響。

努力阻止農民自殺的Vasantrao Naik Sethi Swalamban Mission的主席說:「當2006年引進Bt棉花起產量即開始出現下降趨勢……它導致巨大的經濟損失,從此他們(農民)從未走出這個陰霾。隨後,農民為越來越多的債務和痛苦付出代價……跨國公司向他們展示了像Bt棉花這樣的農作物的巨大夢想,再徹底毀了他們的生活。」

負責引進Bt棉花到印度的部長之一,前內閣秘書長蘇博拉馬尼亞最近對這此決定表示遺憾:「我在90年代引進基改棉花到印度。20年後,我為此感到遺憾……我必須為成千上萬自殺的棉農負責。」

未來

印度政府積極推廣本土生長的「德斯」種子作為Bt棉花的替代品。根據2016年「中央棉花研究所」的官方估計顯示,印度北部地區種植德期棉面積高達72,280公頃,而去年僅為3,000公頃。種植孟山都種子的地區下降了約10%,一部份是因為農民轉向使用德斯棉花(desi,當地的棉花品種),部份則是完全放棄棉花種植。

正如《印度時報》報導:「Bt種子曾有段時間獲得溢價……現在交易商正在以折扣價拋售。」

轉換棉花品種種植的初步結果報告令人鼓舞。在試驗中,相較於Bt棉花,農民表示相同的產量僅需近一半的投入成本。使用當地品種的另一個優勢,是農民可以自行保存種子,不須像Bt棉花一樣,必須每年購買更多的種子。

印度旁遮普和哈里亞納邦生產的棉花約佔印度的15%,2015-16年度遭受毀滅性的害蟲襲擊和農民自殺,聯合委員會被任命調查原因並提出補救措施。其中一個關鍵的建議是轉為傳統的棉花品種。政府預計在2016-17年棉花季將15-20%的Bt棉花由傳統品種取而代之。隨著對傳統品種需求的增長,該種植面積將越來越廣泛,在未來數年的取代率預計達到50%。

有機農民多年來早就知道使用當地品種的好處。在基改棉花遇到困難之前,甚至就有項長期研究發現有機棉產量僅比基改棉低14%,但相關的有機成本卻比它少了38%,這個優勢使得有機棉至少在盈利能力上可與傳統棉花的相媲美。若放大視野,對有機農戶來說前景更佳。由於有機農民可種植各種農作物作為供食物和額外的收入來源,有機農業收入趨於穩定許多。

代表超過200萬農民的印度農民組織 Bharatiya Kisan Sangh(BKS)也致力於推動從基改轉向永續和有機生產。作為其策略的一部分,該組織持續與科學家接觸,並且建立良好關係。全球四百多位最優秀的科學家在三年內完成,並獲得六十個國家批准的《國際農業科學和技術促進發展評估報告》(IAASTD)指出,基改生物無法解決世界面臨的農業挑戰。BKS秘書迪內希·庫爾卡尼 (Dinesh Kulkarni)將所謂基於糧食安全採用基改的必然性,視為基改遊說團體的「虛假宣傳」。

長期研究發現有機棉至少在盈利能力上足以與傳統棉花的相媲美

有機的未來

儘管基改棉的主導地位對印度棉花形成巨大的威脅和壓力,但非基改、特別是有機棉花市場已經安然渡過困境。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有機棉生產國,約佔全球有機棉的70%。印度有機棉的前景十分樂觀,並得到全國各種、小型舉措行動和投資的支持,其中包括改善優質有機種子的計劃,例如中央邦的綠色棉花計劃(Green Cotton Project)、奧里薩邦(Odisha)的Chetna種子監護人計劃(Seed Guardians Program)、「有機和公平棉花秘書處」(OFCS)的種子試驗,以及政府的無化學區「集群」(cluster)方法。

有機棉提供了扭轉印度棉花的機會,並建立一個現實且積極的未來,人民的生計和健康以及環境保護超越了企業利益。

有機市場近年來呈現成長的趨勢,2015年達到了157億美元。國際品牌也都將有機棉納入自家的產品組合中,已經採用有機棉的頂尖企業正擴大其在整體纖維採購中的比例。舉例來說,它們目前已推動數個活動來強化對更永續性棉花的需求,其中包括「2040年棉花」計劃(Cotton 2040)和最近推出的《克拉倫斯宮永續棉花公報》(Clarence House Sustainable Cotton Communique),在其中,全球最大的服裝和紡織品品牌中有13家承諾2025年前使用100%永續棉花。

結論

誠如上述,有機棉花和非有機棉花同樣都能創造利潤,再加上農民會在棉花旁邊種植其他作物,收入將更加穩定,有機農民有能力供應多年持續成長的市場。這個發展再加上基改引發的嚴重問題,顯示有機棉將受到消費者、品牌商和零售商的歡迎與支持。

印度及其他地區基改棉的故事指出,因應行動刻不容緩現。

全球的首席設計師、製造商和零售商已支持了148,000名有機棉農,他們和其他人採取更多的行動來推動有機棉的生產。

時裝和紡織產業應認知到,環保永續有機方法的先驅者正致力於無基改、對抗氣候變化、消除農藥的使用、大幅度減少用水量,並為所有棉花生產者制定標準。

消費者個人可以透過選擇有機棉服裝、居家床品和其他產品來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整個供應鏈也必須創造合適的環境來支持健康和接受永續有機棉花。

您是不是也做好了準備?

圖片:Remei AG的Joerg Boethling提供

(完)()()

本文由土壤協會Sarah Compson所發佈。

土壤協會成立於1946年,了解更多信息,請上www.soilassociation.org

有關更多信息,請上www.cottonedon.org。致謝:非常感謝紡織品交易所和全球

有機紡織品標準(GOTS)的支持使其成為可能出版本報告。

加入好友
歡迎加入有機誌Line@生活圈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今天給行動幫助我們持續的工作!
“有機誌”有越來越多人認識我們、了解我們、甚至是愛上我們!正因如此,未來,有更多的想望,期許能夠更完整、更忠實地將這一篇篇、在有機世界裡各自努力的故事,傳達出去。希望有一天,美麗的花朵之後,就是甜美果實的收成。我們透過紀錄故事,教育和宣傳我們的使命。請購買有機誌網站(樂活市購物)商品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因為,想傳遞的故事實在太多;好還要更好,是我們一直以來不敢停下腳步的堅持。

分享: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