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的競爭力,每個人、每個政府都應該知道的十件事

Image: 路透社/Fabrizio Bensch

即使商品、服務、人員、思想的全球化流動已在眾多方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益處,仍有一部分人在經濟、政治或文化方面處於不利地位。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兩極化政治辯論、民粹主義、民族主義的崛起以及不時出現的極端主義行為,不僅僅在西方世界,在發展中市場亦是如此。面對公民對於就業、不公平及全球化問題的擔憂,眾多政策制定者正在探索實現繁榮的新路徑。

我們現在對那些路徑及細節有了更多的瞭解。整整十年前,全世界都在談論金融危機。隨之而來的是人們對於精英和制度的信任的降低,以及從迅速恢復和深陷危機的經濟體中獲得的經驗、教訓。再之後,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拉開序幕,出現了新的機遇,同時也迎來了新的問題,即各經濟體如何能夠最好地進行技術整合,更加迅速地實現全面繁榮。此外,過去十年間,發達經濟體就業兩極化現象愈發明顯,促使人們呼籲建立靈活的教育體系和勞動力市場。同時更為明確的是,雖然以製造業為主導的發展模式讓數百萬人得以脫貧,但是最近在亞洲並不太可能持續,甚至在未來不再可取。未來需要大量新技術密集的高技能人才,並且,包括教育、醫療、綠色能源在內的廣泛領域都會迎來新的增長,這也對數位化時代“產業政策”新方式提出了要求。

世界經濟論壇引入新版全球競爭力指數(GCI)4.0作為重要的經濟指南針。這一指數的建立基於40年長期競爭力驅動因素的對標,同時整合了未來生產力因素的最新研究成果。GCI 4.0分為12個關鍵維度:制度;基礎設施;資訊通信技術的應用;宏觀經濟穩定性;醫療;技能;產品市場;勞動力市場;金融系統;市場規模;商業活力;創新能力。該指數還引入了一項新的進步得分,從0到100分,滿分(100)對應于每項指標的目標,通常代表一項政策目標。這一方法強調競爭力並非國家之間的零和博弈——所有國家都可以實現。隨著各國重新設定各自提高競爭力的路徑,以下是面向所有國家的十點建議:

  1. 競爭力並不是奢侈品。

事實上,如果未來想要提高增速,增強抗風險能力,所有的經濟體都必須找到提升競爭力的動力,不論當前所處水準高低或目前有哪些方面的優勢。儘管競爭力與收入水準高度相關,但以目前收入水準構建競爭力體系時,有些經濟體的表現會優於其它經濟體。這十二項競爭力指標之間不存在互補性——完善的金融系統並不能彌補落後的基礎設施,同樣,資訊通信技術的應用也無法彌補創業創新生態的缺乏。各國必須發展全部十二個領域,但也要發揮低成本資金和技術的優勢,打造自身的排序策略以平衡、聚焦行動。

  1. 投資於人,有益於社會和經濟。

社會包容和一國競爭力水準之間並不存在權衡。其實,人口的健康、教育及技能水準恰恰是生產力的重要驅動力,在經濟和技術變革的時代更是如此。勞動者有了合適的技能,將成為帶動和管理這些變革的力量,而非被取代的一方。投資于人不應繼續成為馬後炮——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它是增長和適應力的根本要素。

  1. 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的全球化不局限于自由貿易。

開放仍然是競爭力的根本驅動力:經濟體越開放,創新力和市場競爭力就越強。但是,開放的定義不應局限於貿易,還應包含人員的自由往來和思想的無障礙溝通。跨越國界的合作對於建立動態的創新生態尤為關鍵。根據這一定義,我們發現新加坡、德國、荷蘭、瑞典、芬蘭和美國是世界上最為開放的國家,而巴西和印度則相對“封閉”。

  1. 但是開放的經濟體也須要進行社會保障。

儘管開放能為國家之間帶來“雙贏”,但有時也會導致一方收益而一方受損。這就意味著即使各國政府為了更大更長遠的繁榮必須推行開放政策,但也須要為在全球化進程中遭受損失的人提供相應支援。通過反全球化來解決公平失衡問題只會適得其反。政府的做法不應該是保護特定工作或保護那些工作帶來的產品,而是應該通過再分配政策、安全網、人力資本投資、累進稅制及轉向新經濟機遇的機會,幫助那些受全球化負面影響的人改善自身境況。

  1. 建立創新生態遠非局限於研發。

創新已經成為所有發達經濟體勢在必行的選擇,也是越來越多新興經濟體的關注重點。但是在我們研究的140個國家中,創新能力是其中的77個國家最為薄弱的領域,像德國、美國和瑞士這樣的創新強國仍然是個例。儘管科學出版、專利申請、研發支出和研究機構仍是發展創新能力的重要方面,但並非全部內容。好的想法要想實現商業化應用,還有一些“軟性”因素同樣重要。其中包括企業擁抱破壞性想法的能力(美國在此方面處於領先地位)、對於創業風險的態度(以色列在此方面處於領先地位)、勞動力多元化程度(加拿大在此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以及企業的扁平化等級結構(丹麥、瑞典和其它北歐國家在此方面處於領先地位)。

     6.技術只有與其它因素相結合,才能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雖然技術並不是尚方寶劍,但是實現增長和繁榮的關鍵工具,因此技術的分配和治理就變得至關重要。利用技術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承諾在很大程度上仍未兌現。目前,世界上正在使用的智慧手機數量最多只有45億台,還有超過一半的人從未有過上網經歷。關鍵在於,各國要為盡可能多的擴大資訊通信技術的覆蓋人數。同時,僅僅依靠技術來解決所有問題並非正道。對於很多最缺乏競爭力的經濟體而言,經濟增速緩慢的根本原因仍然是那些“古老的”發展問題,比如體制、基礎設施和技能。低收入國家要想從以技術為基礎的跨越式發展中獲得一條新的發展路徑,這些都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1. 制度仍然重要。

制度包含安全、產權、社會資本、制衡機制、透明度和道德、公有部門的表現及公司治理。制度的問題仍然是阻礙很多國家競爭力提升、妨礙社會發展與人民福祉的阿喀琉斯之踵。在被研究的140個國家中,其中的117個國家在制度方面的表現都成為其整體競爭力得分的拖累。各國政府須要關注作為生產力構成要素之一的制度環境,既有傳統方面,也有新的方面。例如社會資本——一個寬泛的概念,包含個人及社會關係的品質、社會規範的強度及公民參與水準——這一項中,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得分最高,而挪威在新聞自由這一項得分最高,芬蘭在智慧財產權保護方面做得最好。

  1. 基礎設施與金融體系也是如此。

交通基礎設施(公路、鐵路、水運及航空)品質高、覆蓋範圍廣,還有公共服務基礎設施能夠降低運輸和貿易成本,促進商品和人員的流動。很多國家現在仍然缺少這些基礎設施中的基本要素,導致競爭力的提升受到阻礙。金融體系對於幾個經濟體而言,仍然是相對薄弱的領域。芬蘭、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瑞士、盧森堡和挪威擁有最為穩定的金融市場(得分均高於95),而印度、中國大陸、俄羅斯和義大利——得分全部為84及以下——是G20集團中,在金融體系方面較為薄弱的國家。

  1. 在當今不斷變化的時代,需要保持敏捷。

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變革和紛亂,所有利益相關方——包括個體、政府和企業——的良好適應性和敏捷度將成為成功經濟體的關鍵特徵。特別是對於政府而言,“面向未來”的舉措包括讓法律框架與數位化商業模式相適應,創造穩定的營商環境,有效應對變化,擁有遠見。新加坡政府是對未來準備最充分的政府,其次是盧森堡和美國政府。阿聯酋和其它四個海灣國家及馬來西亞也位列前十。另一方面,巴西、希臘和委內瑞拉則成為了對未來準備最不充分的幾個國家。

  1. 同時實現平等、可持續及增長是可行的——但是需要積極主動且有遠見卓識的領導力。

全球已達成共識,我們需要更完整的經濟發展模型,為所有人帶來更高的生活標準,尊重大氣邊界,同時不會對子孫不利。儘管公平與增長之間並不存在內在的權衡,但是全球競爭力指數4.0版的得分及環境指標之間的關係就沒有如此確定。雖然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有著最大的生態足跡,但是它們的效率卻是最高的(其每單位GDP的生態足跡是最低的)。因此,迫切需要各國領導設立長期重點,以積極的行動在公平、可持續性與增長之間建立良性迴圈。

作者:

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克勞斯·施瓦布

世界經濟論壇新經濟與社會中心總監,Saadia Zahidi

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本文由世界經濟論壇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並附上原文連結

世界經濟論壇是一個獨立且中立的平臺,旨在集合各方觀點,討論全球、區域及行業性重要話題。

加入好友
歡迎加入有機誌[email protected]生活圈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今天給行動幫助我們持續的工作!
“有機誌”有越來越多人認識我們、了解我們、甚至是愛上我們!正因如此,未來,有更多的想望,期許能夠更完整、更忠實地將這一篇篇、在有機世界裡各自努力的故事,傳達出去。希望有一天,美麗的花朵之後,就是甜美果實的收成。我們透過紀錄故事,教育和宣傳我們的使命。請購買有機誌網站(樂活市購物)商品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因為,想傳遞的故事實在太多;好還要更好,是我們一直以來不敢停下腳步的堅持。

分享: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