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農產品難有品牌、亮點,原因何在?要讓消費者覺得米食真的很好吃,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即使是有機米,在賣場也只能靠價格差異來獲得消費者青睞。到底有多少生產者,能夠把自己的稻子或是農作物,栽種到消費者吃了會瘋狂愛上、或非指名吃他栽種的不可?
許多消費者很少去思考自己吃了甚麼,而想瞭解的人,則須大費周章才能獲得少許資訊。
食物、農業生產與銷售的資訊,如何豐富與公開透明化,我們的農政單位扮演了甚麼角色?以下讓我們來關心一下,官員與民代說些什麼。農糧署負責國內市場農產品展銷
農糧署長胡忠一認為:台灣相較其他國家更具「在地利益」,人口密度是全球第二位,生產地等於消費地,不需要一直設法將農產品外銷出去;農糧署並於2013年開始輔導縣市政府及農民團體,設置了9處「農夫市集」與16處「農民直銷站」,位於各鄉鎮農會,農民可以自行訂價與貼標後上架,將新鮮農產品及初級加工品介紹給消費者。
2015年起輔導地方政府、農民團體依據所在地與面積,以專區或展售架形式設置34處「農會社區小舖」,採取每日銷售模式,生產者可製作農產品、農園或是農友介紹的海報張貼,以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
除上述三大輔導類型,也開拓都會區「定期定點農民市集」,例如台北希望廣場與圓山花博市集,每年創造產值約4億;另一項則是「道農市集」,是國道服務區行銷據點,至106年共有7站11處的道農市集,農產銷售金額達2千1百38萬元。日本消費者重視產地、食安
胡忠一分享考察日本超市、農民市集,發現當地居民買菜先看「地元產」(在地生產),其次是選縣產(大範圍的行政區域)、或是國產(日本國內生產),認為當地生產是安心與安全的食材保證,其次才會考量產品價格。
有些地區不是所有生鮮食材都能夠在地生產,商家會和其他農夫市場換貨,再佐以長布條文宣告知,並且將產品品質做同等級之嚴格監控;此外農產品的保存方式與特殊產品的拿取方式都有清楚圖文解說,更依照當季蔬菜製作食譜範例張貼於入口處,例如推薦買菠菜再佐以其他肉類或配料,即可完成4道不同的菜色,以鼓勵民眾一次採買4至5包菠菜。農業負有城鄉共好的社會責任
蔡培慧則認為,10年來市集的變與不變都不容易,台灣政府並沒有將小農市集當作主要的推動方向,市集不應只停留在將農產品與消費者連結;農業不是被動地求助大眾來支持與憐憫,而是擔負守護環境的重責、抵抗氣候變遷的危機、維持品種多樣性,更延伸至與社會大眾對接,一起打造城鄉共好的基礎。
農藝與廚藝連結,多樣化消費選擇
農民要有育種與保種的堅持,因為很多美好野味都消失了!農夫對消費者,不只是介紹作物的好吃營養,更要傳遞如何耕種的知識,包括延續與傳遞「台灣農法」的農耕知識,適合台灣氣候土壤型態的作物,保留古老品種、耕作時序,以及在一塊土地上混合種植不同作物,為此採用樸門農法、日本的自然農法,設法建立起台灣農法!
台灣的外食人口,使農夫市集的創新發展可結合「廚藝」,深化食農體驗,創造人與人的聯繫。除了讓人採購新鮮食材,也可規畫下廚場所,以指導消費者如何做菜;或是追溯至生產源頭,教導消費者如何種菜、舉辦季節性的產地參訪。如此可使當令食材轉化為美味餐點,多樣化的農產品,被生產並在市集呈現,消費者才不會受限於大規模生產與便利外食。將閱聽眾轉化為市集消費者
目前各市集推出很多創新做法,包含部落客與網站文章、創作歌曲等,但呈現有點發散,是否能透過全國農夫市集的集結,將受影響的閱聽大眾從螢幕前轉換成親自走訪市集,其創新做法才是真正有成效,並使農夫市集永續經營。
還有,透過社區大學相關課程連結到目標對象,部分社大開設城市農園的體驗課程,或許可以引導對有機、友善栽種食材的認識,以及開發集合式大樓客層或是團購;同時,食農教育也要顧及單身與高齡人口,以及企業社會責任。
市集虛實整合:網路採購與育樂互動
市集舉辦活動確實能增加參與者,但要如何將活動參與轉換到,每週在市集的實際採購行為上?台北都會型的市集要接地氣,要瞭解方圓數十里內的居民生活圈,與購物習慣,除了與大型連鎖店、網路電商作出客層區隔,也要思考如何作產品區隔,更要深耕在地居民,不能總依賴軍公教,而應該思索還有哪些在地住民不曾到訪市集,以及為何他們不來市集?
若出門15分鐘車程之內,即可到達傳統菜市場,還包括老農在路邊攤賣自己種的無農藥蔬菜,也可逛2家有機店、1間消費合作社、2至3家量販超市、為何要花1個鐘頭的車程,遠赴最多20至30攤的農夫市集?
即使是因為認同市集理念,或想買更新鮮的食材而去,會每週都去光顧嗎?還是偶爾去一次?若市集只有在週六、日開設,勢必會排擠掉與家族成員聚會的時間,這是作為市集愛好者,但非重度使用者的心聲。
農政單位應設定農夫市集的補助標準
事實上「地產地消」的市集設立宗旨,並沒有全面落實,依季節與鄰近產區的作物訪查與規畫,目標達到生產地至市集的車程,不超過40-50分鐘為原則,或許在幾年時間內,仍很難改變太多,但長遠觀之,應加強執行都市邊緣的「農地要用,不可以變更為建地」;農業縣市則應鼓勵青年返鄉務農,提供必要與合理協助。
此外,與會者提到花蓮市在同一時間地點,有許多公部門相繼辦理農夫市集的情況,導致市集的焦點特色相同、客流量分散,宣傳成效不好,曾旭正副主委也認同這是消化預算,並沒有替農友找到獲利模式。
我們必須思考,同時間成立過多的農夫市集與攤位,是否都是經過品質把關的農產品,或農產加工品?市集擺攤者是否都是農民或是生產者?該活動是否有幫助到在地農戶,還是外縣市進來的農產品?
建議可舉辦「如何將味覺、嗅覺等感官敏感度,以及農業生產方法等資訊相結合」的活動,例如為水果、雜糧、發酵產品、魚肉等餐飲,主持小規模、多場次的討論與示範會。政府還可以做甚麼?
政府應該致力於農產銷售系統更加公平正義,若無法縮減中間商或盤商,也要確保他們與農友的利潤共生關係;然而,目前的政策傾向設立日常的室內直銷站,但是否為了填滿貨架空間而到處調貨?使其本末倒置地成為產品重複性高的另類超市,且上架於直銷站的農民並無法與消費者直接面對面,只仰賴海報裡的圖文說明。
直銷站並無法呈現小農優勢,是否會演變成農戶大者恆大、鼓勵小農變成大農場?或是小農養成將產品提供給單一銷售通路、或是大型團膳業者的習慣,並可能造成單一作物大量生產,甚至排擠其他小農與加工業者的生存空間。
小農的優勢應在於栽種與販售模式的自主性高,政府可鼓勵農民育種、留種,避免僅仰賴商業種籽,復耕古老品種、開發多元雜糧種類,可事先教導農民如何種植並烹煮這些傳統作物,進而勸導他們保存或是重新引進傳統植物種子。好吃又好玩的市集休閒旅遊
農業縣市產地型的市集,可以累積會員,採用線上預購制,可到市集取貨付款;平日經營鄰近社區的配送,或是揪團共購,假日則是與消費大眾面對面;若市集能作為資源媒合平台,策畫好吃好玩的小旅行活動,結合觀光景點與在地資源,也能為市集開拓更多客源。
其次,可活化傳統市場,建議有機小農走入公有市場擺攤,可維持至少一週兩天的頻率,讓習慣向熟識攤商買菜的煮夫、煮婦,有機會能接觸到有機農產品。舉例:日本的超市會與訓練過的食育解說員合作,他們以各種食材作菜餚、教育民眾飲食相關知識,各種解說員來自當地的老師、志工或賣場人員,訓練包括上課70小時,還需要通過考試,獲得認證書的解說員可以多領80日幣的工時費(也就是一小時480日圓),食育解說員制度,可以推廣至農民市集與農民直銷站,而日本農民市場也有提供宅配網購的服務。
綜觀消費者、通路商與政府,提供市集的建議與幫助,期待臺灣的「農夫市集」能夠繼續邁向下一個十年。
文/吳莉萱 圖片提供:第10屆全國農學市集研討會 /李濃/鄧立群攝影
旅居義大利多年,曾追隨慢食理念,學習分辨好食材,注重吃得美味又能兼顧環境,不時探訪小農與生產者,期許自己「帶著腦袋」出門買菜。
歡迎加入有機誌Line@生活圈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今天給行動幫助我們持續的工作!
“有機誌”有越來越多人認識我們、了解我們、甚至是愛上我們!正因如此,未來,有更多的想望,期許能夠更完整、更忠實地將這一篇篇、在有機世界裡各自努力的故事,傳達出去。希望有一天,美麗的花朵之後,就是甜美果實的收成。我們透過紀錄故事,教育和宣傳我們的使命。請購買有機誌網站(樂活市購物)商品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因為,想傳遞的故事實在太多;好還要更好,是我們一直以來不敢停下腳步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