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正導致食物中的營養慢慢流失

由於碳排放量增加,小麥、水稻等重要農作物正面臨著營養流失的風險。Image: REUTERS/Desmond Boylan DB/jk

科學家表示,碳排放量的增加可能會導致小麥、水稻等重要糧食作物的營養成分減少,進而危害全球數億最貧困人口的身體健康。

《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的一項研究顯示,相較於二氧化碳濃度較低的環境,生長在二氧化碳濃度較高的開放田野中的主要作物的蛋白質、鐵和鋅含量最多降低了17%。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創歷史新高,這主要是由於化石燃料的使用造成的,而排放量的增加也是全球平均氣溫上升的主要原因。目前,各國正在尋找控制碳排放量的途徑,從而避免產生災難性的影響。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創歷史新高。Image: 《自然·氣候變化》

兩年前,近200個國家在巴黎簽署了協議,共同遏制碳排放。

研究發現,截至2050年,將會有近3億人的體內缺乏足夠的鋅或蛋白質,14億婦女和兒童將容易缺鐵,這加劇了患病和早逝的風險。而這所有的一切,都與碳排放有關。

該項研究的作者Matthew Smith表示,雖然碳排放和全球變暖會通過乾旱和洪水等極端天氣破壞糧食生產,但這些調查結果是在警告我們,這對人類飲食產生的影響是直接卻近乎無形的。“這更加隱蔽……大多數人或許不會注意到他們從小麥中少攝入了5%的鐵或鋅,但這可能會對健康產生很大的影響,”哈佛大學T. H. Chan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 T. 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副研究員如是說道。

他補充道,支撐這一聯繫的主要理論是二氧化碳會使植物生長得更快,產生更少的微量營養素。

至本世紀中葉,最有可能面臨糧食營養流失風險的地區包括印度、非洲、中東和東南亞等世界上最貧困的地區,他們依賴的小麥、水稻等糧食作物最容易受到碳排放的影響。

Smith表示,缺鋅的人,尤其是兒童,免疫系統可能會受損,更容易死於瘧疾和呼吸道感染。

而缺鐵會增加孕婦和新生兒的死亡率,使其認知能力降低。蛋白質缺乏則會導致發育遲緩、消瘦和出生體重過低。

“氣候變化對健康不利,”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營養、食品研究和公共衛生教授Marion Nestle如是告訴湯森路透基金會(Thomson Reuters Foundation)。“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我們真的需要採取措施來減少碳排放量。”

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的資料顯示,由於能源需求增加和能源效率改進放緩,全球能源相關的碳排放量連續三年持平後,在去年攀升至325億噸,創歷史新高。

作者:Ellen Wulfhorst,湯森路透基金會美洲首席記者

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本文由世界經濟論壇與湯森路透基金會聯合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並附上原文連結

責編:張智

世界經濟論壇是一個獨立且中立的平臺,旨在集合各方觀點,討論全球、區域及行業性重要話題。

加入好友
歡迎加入有機誌Line@生活圈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今天給行動幫助我們持續的工作……
“有機誌”有越來越多人認識我們、了解我們、甚至是愛上我們!正因如此,未來,有更多的想望,期許能夠更完整、更忠實地將這一篇篇、在有機世界裡各自努力的故事,傳達出去。希望有一天,美麗的花朵之後,就是甜美果實的收成。我們透過紀錄故事,教育和宣傳我們的使命。請購買有機誌網站(樂活市購物)商品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因為,想傳遞的故事實在太多;好還要更好,是我們一直以來不敢停下腳步的堅持。您也可以通過在Facebook  關注我們並在Twitter關注我們(@lohascity)來表示支持。

分享: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