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南河內的郊區,一位村民在稻田裡勞作。Image: 路透社/Kham
第四次工業革命顛覆了各行各業。隨著科技的發展,資訊流顯著增加,交易成本大幅降低,通訊也變得更加快捷。種種因素都使得商業變得更加便捷、高效,後者也成為了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然而,我們不難想像,傳統的、一家一戶式的價值鏈有時無法跟上時代的腳步:人們居住在偏遠的小農場裡,與外界幾乎隔絕,無法享受到迅猛的科技變革,自然也與計程車、酒店、教育以及銀行業無緣。
我們希望能夠通過Grow Asia這一平臺,運用數位技術關注亞洲的個體農民,提高他們的盈利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的合作公司也轉變了它們的商業模式。很多貿易、快消公司都把地區總部設立在了新加坡,這些公司也紛紛擁抱新的科學技術——他們與創業公司合作,進行技術試驗,並逐步轉變公司文化。
我們認為,三項技術將會對個體農業供應鏈模式帶來極大的影響:智慧工具、數位金融以及移動技能培訓。為此,我們邀請了合作公司的三位專業人士來分享他們的看法。
東西(East-West)種子集團:熱帶作物種子主要供應商
問:一直以來,貴公司都在為農業小戶提供大量技能培訓。請問,數位技術是如何從中發揮作用的?
Bert van der Feltz(東西種子集團董事長、CEO):我們公司希望能夠提高小農的收入,改善他們的生活狀況,並且增加高品質熱帶蔬菜的供應,這是我們的出發點。我們認為,科技創新會從根本上改變作物的種植方法,讓我們能夠開發新的、更好的品種,作物的成熟時間也會更短。但是,除了掌握這些方法,我們還希望人們能夠接觸到最新的技術成果,瞭解相關知識並學會如何培育更好的品種。為此,我們設立了“知識轉移(KT)”計畫,幫助農民進步,促進市場繁榮。
實際上,在很多地方,傳統的做法會使得農業工作者們無法最大化利用土地和勞動力。高科技和尖端創新的確很吸引人,但要掌握、應用像護根覆蓋、滴灌、雜交等技術對於熱帶地區的農民來說並非易事。目前,我們的KT計畫覆蓋了柬埔寨、印度、印尼、緬甸、菲律賓、泰國、坦尚尼亞等國,把相關知識傳遞給當地的農民。如果公司開闢新的市場,KT計畫也會隨之覆蓋新的市場所在國。
去年,7萬人接受了我們的直接培訓。長期來看,我們希望這一數字能夠達到每年10萬人;此外,我們還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瞭解相關內容。我們會在YouTube頻道和我們公司的數字平臺GrowHow上發佈視頻,教會人們作物種植技巧。視頻將會支援14種語言,人們可以免費下載所有的視頻。我們認為,如果有更多農民掌握相關知識,從長期來看,對農業的整體發展一定是有益的。
三菱日聯金融集團(MUFG):日本最大金融集團,在東盟地區擁有數家銀行
問:MUFG制定了規模宏大的計畫,希望能夠給農民帶來金融服務。請問,實現這種轉變需要什麼?
葉樹興,亞洲、大洋洲數字轉型負責人:推廣寬頻接入,推動全國數位身份系統(NDI)的實施——尤其是緬甸、泰國、印尼和菲律賓等國——將有助於賦能相關地區超過1億的農民擁有身份證明,享受到關鍵的金融服務。不僅如此,NDI的數位簽章還得到了法律承認,這將進一步幫助農民更好地行使他們的權利。
以二維碼為基礎的電子支付系統能夠助力無國界、無現金的農業生態系統,擴大產品市場,提高現金流,並降低仲介費用和交易成本。為了提高農民們的收入,及時的貸款以提高農作物產量、品質也至關重要。這就需要搭建新的信用評分系統:機器學習技術將會對農民的社會信用、金融信用進行評分。
如果數位技術被濫用,阻礙了資料流程的傳輸,導致了“數位保護主義”,本土資料相關法規就可以介入其中。政策制定者們就需要著重考慮隱私、資料保護的國際可操作性,讓全球數字貿易真正造福廣大農民。
Koltiva:提供各類農業技術
問:Koltiva説明了眾多公司搭建供應鏈數字地圖。請問,“可追蹤性”對於供應鏈有何影響?
Manfred Borer:Koltiva公司CEO:如果不能追蹤產品,小農農業就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如果農民、供應鏈、農產品處理工廠無法實現數位化,我們也就無法全程追蹤產品。
我們把供應鏈在一張地圖上展示出來,每一個環節都是透明、可追蹤的。這樣一來,我們就能針對其中的各個環節進行改善,實現可持續發展。目前,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如農民需要專業的技能培訓以提高利潤、作物收穫後的管理方式落後、產品貿易的過程中浪費嚴重等。通過移動應用,農民、大小貿易商、技術供應商、銀行等部門就能夠被連接在一起,共同在可持續發展、可追蹤的平臺上完成貿易全過程。Koltiva所開發的“供應鏈追蹤(SupplyChainTrace)”就是這樣的平臺。
我們公司開發了“FarmCloud”平臺,為農民們提供由貿易商、供應商、Koltiva田野調查機構及推廣人員所收集的各類資訊,包括農業、金融、市場相關知識。用戶可以自主選擇是否允許Koltiva使用自己的個人資訊。
本地農民共計約有20萬人,但Koltiva只收集了其中6萬人的個人資訊。為了確保農民們能夠切實從科技創新中受益,在偏遠地區推廣價格低廉、功能強大的智慧手機勢在必行。政府應當和通訊運營商合作,使得資料更加可靠、資料獲取成本更加低廉。
為了減少不當的做法,避免對可持續發展帶來負面影響,消費者們需要對作物的種植進行全程追蹤。因此,個體農民必須密切參與加工行業,確保農業產品鏈能夠實現盈利,每一項服務都能被準確定價。
整合技術
產品追蹤、數位金融以及移動技能培訓這三項技術都能夠提高農民的生活水準,提高農產品產量,實現可持續發展,並把更多的農民納入市場之中。然而,只有我們把這三項技術結合起來,應用在同一個農場之中,改變才有可能發生。舊的供應鏈很快就將被取代,MUFG、Koltiva和East-West已經躍躍欲試。
作者:Grahame Dixie,Grow Asia執行總裁
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本文由世界經濟論壇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並附上原文連結。
翻譯:彭永康 責編:萬鴻嘉
世界經濟論壇是一個獨立且中立的平臺,旨在集合各方觀點,討論全球、區域及行業性重要話題。
歡迎加入有機誌Line@生活圈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今天給行動幫助我們持續的工作……
“有機誌”有越來越多人認識我們、了解我們、甚至是愛上我們!正因如此,未來,有更多的想望,期許能夠更完整、更忠實地將這一篇篇、在有機世界裡各自努力的故事,傳達出去。希望有一天,美麗的花朵之後,就是甜美果實的收成。我們透過紀錄故事,教育和宣傳我們的使命。請購買有機誌網站(樂活市購物)商品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因為,想傳遞的故事實在太多;好還要更好,是我們一直以來不敢停下腳步的堅持。您也可以通過在Facebook上 關注我們並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lohascity)來表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