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自然農法、延伸多元產品
12月15日-16日(日)2天,臺北希望廣場舉辦了「原鄉特色作物生產輔導成果發表會」,農委會農糧署邀請部落在現場展售具原鄉特色的珍藏食材,有花蓮縣崙山部落、織羅部落;臺東縣拉勞蘭小米工坊、王啊胖幸福樹豆坊、非非海景香草花園;屏東縣巴魯那商行,以及桃園縣的青菜甜柿園等七處。原鄉食材現身希望廣場 圖/吳文智老師示範原鄉特色創意料理
包含甜柿、樹豆、紅藜、小米、咖啡、葛鬱金與香茅等作物,以及延伸的加值產品,諸如以部落原生的紅藜、馬告所研發的咖啡與鳳梨酥、樹豆牛奶與手工饅頭、檸檬香茅按摩油與純露等多項特產,當日亦邀請獲多項國際廚藝大獎的吳文智老師,示範如何善用原鄉特色食材打造簡單創意料理。
部落傳統食材 搖身新穎系列商品
「Vuvu原風禮坊」負責人馬燕萍認為,作為台灣原生種、原民傳統天然香料的馬告,在產業化的過程中,充滿無限藍海商機,但還需要很多資源、資金投入。由於馬告是香料食材,無法直接食用,通常會製作成加工品,再推廣給各通路,作為部落食材家的馬燕萍即與世界麵包冠軍陳耀訓攜手,合作推出馬告鳳梨酥,此外也多元開發馬告咖啡、馬告玫瑰鹽、馬告精釀啤酒等系列商品,拓展大眾對部落傳統食材的想像,迸發出更多創新好味道。而在另一位售農友攤位上,留住很多不識樹豆的消費者,指著攤位上一粒粒的淺褐色豆狀物詢問,王麗文笑著介紹這項傳統作物。經營「王啊胖幸福樹豆坊」的王麗文表示,自從在部落第一次品嘗到原民傳統作物樹豆,便被其味道驚豔,且深深吸引。去年開始整理土地,與丈夫攜手栽種樹豆,除了以小包裝販售外,也製成樹豆加工產品,諸如飲品、饅頭、水餃或油飯等,並於今年取得友善環境耕作驗證,之後也會逐步走向有機驗證。
「非非海景香草花園」則與臺東縣農改場技術合作,以友善環境耕作方式種植香茅,並加工製成檸檬香茅按摩油與純露等商品,後者在冬天乾燥時可用於保濕補水,平日主要透過預約DIY體驗課程,讓遊客可自製香茅加工品。
部落小農身體力行愛護土地的理念
此外,馬燕萍也提及原民農業幾乎都採用自然農法、無農藥栽種,雖然許多目前沒有取得有機驗證,在於驗證的相關費用,並不是部落小農可以負擔起的;更重要是,馬告的生長條件十分嚴苛,需要有乾淨的土壤環境,因此,目前大多為野生採摘,難以人工種植。她認為有機農業所追求的永續發展,與部落小農身體力行對土地的愛護,這兩者都是基於相同的理念在予以實踐。但是,基於市場的普遍期待,也為了開拓更多銷售通路,仍會朝有機驗證的方向去努力,目前還有一段路要走。
圖文/有機誌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今天給行動幫助我們持續的工作……
“有機誌”有越來越多人認識我們、了解我們、甚至是愛上我們!正因如此,未來,有更多的想望,期許能夠更完整、更忠實地將這一篇篇、在有機世界裡各自努力的故事,傳達出去。希望有一天,美麗的花朵之後,就是甜美果實的收成。我們透過紀錄故事,教育和宣傳我們的使命。請購買有機誌網站(樂活市購物)商品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因為,想傳遞的故事實在太多;好還要更好,是我們一直以來不敢停下腳步的堅持。您也可以通過在Facebook上 關注我們並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lohascity)來表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