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422世界地球日,倡導「與野共生Protect our Species」,呼籲人類應該致力保護我們的野生物種,讓各種動植物種能在地球上永續生存,這也是林業試驗所臺北植物園最重要的使命。因此,臺北植物園與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生物多樣性推廣研習班」合作,帶領來自20個友好國家的22位農林專家,探索臺北植物園的歷史收藏,也交換植物多樣性保育的實務經驗。圖:國合會訪賓與臺北植物園人員合照
「Protect our Species」,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其實深藏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者的無數努力。林試所副所長吳孟玲表示,林業試驗所管轄國內6座植物園,目前均致力於臺灣各區稀有植物的種原收集保存,希望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減輕更多物種因人為開發導致的滅絕風險。與國際友人的交流,為植物園的保育觀點與復育技術帶來不一樣的視角,擴大臺灣植物多樣性保育的參與層面,也帶來更多的種原交換與科學交流機會,更能有效落實世界地球日對未來的期許與渴望。
臺北植物園參訪過程中,彼此交流討論,熱帶植物生長在溫暖潮濕的環境,種子通常落地就發芽,迅速長成幼苗蟄伏在森林底層,等待適合的時機長成大樹,這種不耐儲存的特性,常常成為熱帶植物保育與復育的挑戰。來自斐濟農業部的專家Jope Bola表示,植物園需要提供充分的栽植空間,才能讓熱帶植物以活體形式長期栽種保存遺傳資源;不像溫帶國家經常採用的種子庫,利用小小的冷藏空間,就可以保存大量且多樣的遺傳資源。臺灣環境兼具熱帶與溫帶特色,即可針對不同植物的生理特性,選擇適宜的方法進行種原的蒐集與保存。圖:臺北植物園地名溫室栽種來自全臺各地的特色植物,最能吸引國外訪賓的目光
臺北植物園的「地名溫室」是最吸引海外訪客的景點,百來種以臺灣地名為名的植物,例如「新竹油菊」、「基隆葡萄」、「桃園石龍尾」這些美麗的原生植物,被收集種植在腊葉館旁的歷史溫室建物裡。各國專家驚訝於臺灣孕育了多樣的植物種類,也讚嘆臺北都會區內的小小植物園,可以展示出如此豐富且多樣的原生植物。臺北植物園園長范素瑋博士在解說過程中表示,地名植物最能反映出人類的植物發現歷史,也最能夠勾起人們對於鄉土植物的認識與感情記憶。各國專家參觀後也認為,如果藉由國際合作,串起各國特色植物一同展覽,必能讓國內外民眾大開眼界。
今年度以林試所各植物園為主軸,收藏臺灣原生植物,保種並推動展示與永續利用的植物園方舟計畫,也在「與野共生Protect our Species」的國際議題下,開始展現復育的成果,也將激盪出更多原生植物的保育議題,讓更多國內外朋友一起來植物園,認識臺灣重要的特有植物。圖:林試所副所長吳孟玲博士與外賓代表史瓦帝尼林業司保種專員Sihle Magagula相贈紀念品。
編輯:Joanne Hsiao
資料來源:林業試驗所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今天給行動幫助我們持續的工作……
“有機誌”有越來越多人認識我們、了解我們、甚至是愛上我們!正因如此,未來,有更多的想望,期許能夠更完整、更忠實地將這一篇篇、在有機世界裡各自努力的故事,傳達出去。希望有一天,美麗的花朵之後,就是甜美果實的收成。我們透過紀錄故事,教育和宣傳我們的使命。請購買有機誌網站(樂活市購物)商品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因為,想傳遞的故事實在太多;好還要更好,是我們一直以來不敢停下腳步的堅持。您也可以通過在Facebook上 關注我們並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lohascity)來表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