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農翻轉農業 做有機香菇走出自己的路

自從回農之後一直很注重在有機這塊,不管是現在或以後,市場的消費習慣一定會慢慢朝向有機這塊發展,基本上菇類是不使用農藥的,可是臺灣的菇農沒幾個人去取得有機的認證……劉啓葦一邊和我們分享他為何轉作有機,手上同時忙著處裡採收的新鮮香菇。

第四屆百大青農 劉啓葦  #向大家證明我的菇是有機的

家裡從以前就開始務農,種菇經歷26年,劉啓葦是菇2代。從小對務農有些排斥,大學到台北讀書體驗城市生活,找尋自己想做的事,思考未來的人生該怎麼走,最後他決定回來接手種菇事業,到中興大學夜間部讀歷史系,白天工作晚上讀書,他當過安親班老師、銷售人員、倉管、婚攝,也正是這段時間累積的社會資源人脈,成為他想法觀念建立的養分。

劉啓葦回農後就開始著手轉型,轉作木耳,引進新觀念新設備。在現行的木耳栽培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會用農藥來克服病蟲害的問題,所以當時劉啓葦就很清楚了解到,未來的農產品的區隔性,一定要做跟別人不一樣的東西。

「我們很簡單,就是控制水分、濕度、空氣量。所以他其實是很單純的東西。」劉啓葦快速熟練的處理香菇,語氣自信的說到。菇菌業整個栽培過程基本上不會用到農藥,也沒有侵入性的藥物,有機其實對於香菇來說可有可無,但他仍從去年開始決定要轉作有機。歡樂一百(菌種)醣體水分特別多,口感軟,適合當生鮮香菇食用。

劉啓葦是第四屆百大青農,當時就對有機這塊特別注重,如何做出產品的區隔性,將目標放到國際去,未來農產會走向自主管理化為主,想要進入新市場,有機驗證和GLOBAL G.A.P.國際認證只是一張基礎的入場券,提升產品品質、可信任性,未來的路才會走得廣。

剛好這麼一個契機讓他開始轉作有機,只是申請有機的過程遇到很多困難。台灣大多施行複合性農業,都是小農、小田區,種植的非單一作物,農地樣態上比起國外大範圍複雜得多,菇寮旁邊有許多種花種果樹的農田,容易有臨田來的農藥污染。除非成立一個專業的生產區,旁邊都沒有其他作物,只有大量單一作物,才比較容易真正達成到有機的規範。

劉啓葦說「了解應該用什麼方法去克服,有方法我才敢去申請有機,不然很容易產生污染的問題。」運用100%針織網跟85%的遮蔭網還有一層塑膠布隔離周邊田地汙染,保護作物不受汙染。

香菇屬於設施農業,有屋簷的半開放空間。現在他朝著各種方式去試驗,想辦法架高種植、監控濕度、空氣數據。青農回來把所有耕種的條件做調整歸納紀錄,運用針織型的遮陰網隔離周邊田地汙染,想辦法保護作物,不讓一點農藥汙染自己的香菇。未來他希望所有菇類都能轉變為全環控,才能真正達到有機。

有機這條路是夢想,要慢慢走,大家一起向前走

目前劉啓葦的香菇以大盤商通路為主,通路上能買到的不多,雖然消費者慢慢開始接觸有機,但國內市場對於有機的使用量還未形成良好循環,作為專業栽培場,還是以提升品質增加銷量為主。至於森沐香菇則在當地的有機商店販售,先把產品的質量跟品牌打出去,才能轉型把價格往上拉。作為第四屆百大青農,劉啓葦也希望號招其他菇農,集合大家的力量化整為零,仿效國外模式,委託專業公司代銷,讓農民回歸專業生產,把自己的種植技術專業化,品質控管好,重心放在生產端,共同打出知名度與銷量。

「我會繼續做有機,因為我要告訴大家,我的菇是有機的。」

劉啓葦回來接手香菇事業父親很支持,畢竟要吃食物都不能灑農藥,也支持他做有機認證做出市場區隔。種植香菇,是承接家裡的事業,但是劉啟葦的目光放的遠,運用過去累積的經驗,要做和傳統不一樣栽培方式,引進新的技術器材、科技管理,他要翻轉農業之餘,也要向人們證明他的香菇是有機健康無毒。

採編:Joanne

攝影:Peter

本文同期由臺北農產運銷公司”農產運銷報導”108年8月刊發表。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今天給行動幫助我們持續的工作……
“有機誌”有越來越多人認識我們、了解我們、甚至是愛上我們!正因如此,未來,有更多的想望,期許能夠更完整、更忠實地將這一篇篇、在有機世界裡各自努力的故事,傳達出去。希望有一天,美麗的花朵之後,就是甜美果實的收成。我們透過紀錄故事,教育和宣傳我們的使命。支持〝有機誌〞請由此購物:【樂活市LohasCity購物商城】商品,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經營!因為,想傳遞的故事實在太多;好還要更好,是我們一直以來不敢停下腳步的堅持。您也可以通過在 Facebook上  關注我們並在 Twitter上關注我們 [email protected](@lohascity來表示支持。

加入好友

分享:

您可能也會喜歡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