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群熱愛土地的農友,凝聚眾人力量一同打造的有機夢想村……行健村東、西面被道路與水圳環抱,包圍在行健溪、安農溪、萬富圳、義隱路的天然隔離帶裡,79年村莊重劃後排灌分離,不擔心被慣行的農田排水所汙染,再加上宜蘭的氣候地理環境,成為行健村發展有機村的優勢。
圖:合作社主席 張美
「希望一代傳一代,除了保護環境,也希望年輕人願意投入」
十多年前人們對於有機村的概念都尚未成熟,台灣幾乎沒有以「村」為標的推動的農業政策,時至今日仍沒有官方定義的有機村。而當了20年村長,現為「保證責任宜蘭縣行健有機農產生產合作社」主席的張美帶頭號招,除了成立合作社,邀請專家來村子舉辦有機講習,更從村子水田源頭開始,鼓勵農民轉作有機,從一開始的11戶,到現在共有30多戶一起參與,目前有機稻米的種植面積更是達到60公頃、蔬菜20公頃。圖:張美阿嬤有機農場
一開始要說服農友們轉作有機,當然沒那麼容易,從過去習慣的慣行農法轉作有機,很多人都質疑沒農藥怎麼種,病蟲害、氣候的管理都是考驗,但張美注意到慣行和有機米的價格差距大,希望大家能有好一點的收入,也不用再受農藥之苦積極推動有機農法。「我當村長注重環境維護保持,為人也算是單純忠厚。」坐在一旁的坤漳伯也認同,也正是因為有村長的號召與農友配合,初次投入有機種植有了成果,有機村也才有了開始。
但之後的行銷才是問題,有機前期都只專注在推廣種植,後續的行銷通路沒有銜接配合,好不容易種出來的有機米因為成本高,一般通路根本不收,農民既沒有通路也不知道怎麼銷,生產要有銷路,若賣不出去怎麼讓更多人加入,何況是讓年輕人願意投入?
「有機這條路走得辛苦,有一個閃失就毀於一旦」
因此行健有機農產生產合作社要做「有機農業的窗口」,最終目標是將整個村莊推向有機,整合各個小農創立共同品牌「行健米」行銷,集合眾人的力量成立有機米包裝廠,對於品質的管理更是嚴謹,同樣是農夫的林嘉榮表示「有機這條路走得辛苦,有一個閃失就毀於一旦」,因此合作社採個別驗證,有得到驗證的米他們才收,若出了問題便能在第一時間做隔離控管。
合作社集合眾人之力打團體戰找資源開發通路,4年前宜蘭中小學開始推廣每週一天午餐吃有機,配合宜蘭縣政府採計畫生產,每個農場間互相配合,分配不同的作物種植,比起單打獨鬥,辛苦種植的作物有了銷路,收入增加也才有成就感支持農民繼續走下去。(圖:坤漳伯的有機農場適地適種,依季節而種,選抗病蟲的品種)
夢想很遠很大 大家一起走就不困難
現在全省各地鄉鎮都在推廣米,產量增加但消費者使用量並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合作社也積極尋找新的通路,另外也輔導農民有機米轉型種雜糧或其他作物,未來希望農民能夠嘗試做二級、三級加工,讓整個村的產銷串連多元發展。此外合作社除了每周六日舉辦假日市集之外,還有農事體驗活動,吸引民眾下田體驗插秧,帶領小朋友拔地瓜、體驗手做蔥油餅跟米苔目。(圖:行健有機農產生產合作社)
宜蘭行健村的農民們,要從食農教育著手,拉近人們與土地的關係,讓農村回歸古早的純樸與純淨,從下而上連結彼此,要找回過去的蟲鳥螢光,實現行健有機夢想村。
採編:Joanne
本文同期由臺北農產運銷公司”農產運銷報導”月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