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這本書,有一種和作者相見很晚的感覺,有一種身為觀察者與實踐者之間對答案的一種暢快感。
這兩年因為關心臺灣學校午餐的議題,和富邦文教基金會與大享食育協會一起去日本參訪了兩次全國午餐甲子園比賽,前年參訪過程中有幸遇見了第一屆日本全國學校營養士協議會的會長田中女士,八十幾歲的奶奶身體硬朗而熱情,當天也剛好是營養師們的年度在職教育,文部科學省的給食調查官、食育調查官也在現場,可見食育在日本被重視的高度。當天我們由現任的會長長島女士以高規格接待,在訪談的最後,我們問說:『協會工作的目的是什麼?』她說:『日本是一個老年化社會,唯有從小吃健康的飲食、培養健康的習慣,才有辦法健康的老化』。日本學校午餐的一直被大家稱讚不光只是好吃與否,而是以國家為支柱,後面還有一群有這樣的眼光和高度的先行者在奮鬥與支撐著。
臺灣的學校事務最高的指導單位是教育部,學校營養教育的管轄在國教署,關於食品安全由衛生福利部的〈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所規範,農產品採購由行政院農委會。對應在日本的主管機關,是分別由文部科學省主管食育教育、厚生勞動省主管醫療健康,和農林水產省管理食材生產。差不多的組織架構,但忍不住讓人思考是什麼力量拉開了兩國之間的學校午餐的距離?
- 營養工作的人力:在日本全國有一萬兩千名營養師,平均一~二校就有一位營養師,營養師除了負責管理廚房供餐之外,也負責全校師生的營養和飲食教育。相對於臺灣,根據學校衛生法,四十班以上的學校才有可能設置營養師。試想,三、五間學校「分享」一位營養師的狀態怎麼可能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們在飲食生活中學習呢?
- 營養午餐的經費:就算是給食中心(類似臺灣的團膳中央工廠)也是接受政府補助的。舉例來說,去年參訪的府中給食中心,都有依照學校給食法由公部門編列預算來支付所有行政人員、營養師和廚師的薪資。日本父母僅需支付孩子的午餐食材費(約二百五十~三百日幣),而臺灣父母依照各縣市不同,所支付的公立學校午餐價格約四十~五十元之間,為日本的一半,但卻包含了設備、人事和食材三大部分的費用。
- 和食給食的文化:近年來日本受西化的影響很深,和食文化漸漸式微,孩子們對於食物從何而來的感受也漸漸減少。聽日本營養師松丸先生說,有些東京的孩子甚至以為海裡的魚長得就像生魚片一樣是一片一片的樣子。學校可以給的飲食教育有限,最重要的還是從家庭日常做起,因此NPO法人食育協會在二○○四年成立,以家庭主婦為主要會員,經過一天五小時的上課和考試便可以成為「食育指導士」。小林會長認為,家庭主婦具備了飲食的科學知識,才能將健康的飲食與和食文化落實在生活中。
我很喜歡作者提出食育教育的觀點,這些也是我平日會盡可能在生活中落實的,像是孤食問題,盡可能地陪伴孩子吃飯。有陣子家裡的老二得在課後補習,七點半之後才能回家,我會先將她的飯菜盛出來保溫,讓老大和老三跟爸爸一起先吃,我接她回家的時候再陪她一起吃飯。現在也有學者觀察,一人吃飯搭配3C產品,恐會多攝取超過四分之一的熱量,對身心都不健康。吃飯時候盡量不看電視,抬頭挺胸、眼睛要看碗裡,還有一起吃飯的人。吃飯不出聲、以碗就口,孩子們得收拾餐桌,這些都是我平日在家的嘮叨話。
我也很佩服日本在學校午餐的比賽中,堅持食材來源地產地消的原則,在配分評比上佔了很大的比重,在食育教育演示的比賽中,也必須充分說明食材來源的特色。我參觀的學校廚房門口有營養師和廚師的名字、菜單下面有農夫的名字,從生產到消費,孩子們收到的知識是連貫的。營養師用孩子的話語跟孩子們對話,關於營養與飲食的點滴,讓他們知道食物與自己身體之間的關係。這種在臺灣「不會考」、看似微不足道的知識,卻對人的一生有恆長的影響。
媽媽食育師在家庭裡扮演的色,就像學校裡的營養師一樣重要。午餐只佔了一週二十一餐中的五餐,其他的飲食生活理應發生在家庭中。學習了營養知識、領受了食物對身體的對話,食育不只是吃的科學,也是人格教養的基礎,很樂見作者傳達了日本食育的面貌給大家。
審定者: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副教授/劉沁瑜
劉沁瑜 博士
現任: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 副教授、臺灣營養學會理事
經歷:三軍總醫院營養師
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
在臨床工作多年,照顧過兒童減重班,也與小兒科醫師一起看了兩年多的兒童肥胖門診。我看到失序的飲食讓孩子們失去健康,也陪伴著許多對親子和家庭在飲食中成長。孩子的飲食由大人給予,我們唯有成為好大人,孩子才能由內而外地長大。除了生理上的被滿足,在餐桌上的舉箸、禮讓、體貼,才能讓孩子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支持〝有機誌〞請由此購物:【樂活市LohasCity購物商城】商品,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經營!因為,想傳遞的故事實在太多;好還要更好,是我們一直以來不敢停下腳步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