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廣播公司」(ABC)的「澳大利亞對話」(Australia Talks)計劃旨在針對廣泛話題激發對話,從工作安全、性行為到民族自豪感和個人理財。其內容以針對五萬多名澳大利亞人的代表性調查結果為規劃基礎。「美國廣播公司」的「澳大利亞對話」計劃指出,年輕人和城市居民感到最孤獨。照片來源:. www.shutterstock.com。
「美國廣播公司」這份宣傳文件中有個問題為「您孤獨嗎?」當美國廣播公司主席伊塔·巴特羅斯(Ita Buttrose)被問及,她認為整個計劃中最令人驚訝和不安的議題為何時,她選擇了孤獨感。
那麼,寂寞值得深入探討嗎?它真的和氣候變化、經濟或教育一樣重要嗎?我們深信如此。而且重要的是,「澳大利亞對話」調查的結果有助於解釋原因。
寂寞會殺死人
首先,孤獨是個殺手。一項具影響力的統合分析整理並分析了近150項研究的結果,突顯了孤獨對健康的影響,更具體地說,缺乏社會融合和社會支持。
研究發現,孤獨比飲食不良、肥胖、飲酒和缺乏運動等致死的危險更大,而且孤獨與抽煙一樣有害。
我們不知道寂寞會殺人
其次,多數人通常不知道寂寞會殺人。確實,我們在進行一些研究時發現,當英國人和美國人被要求針對各種因素對健康的重要性進行排名時,社會融合和社會支持敬陪末座。
然而,我們在即將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發現,社會關係品質作為退休人員身心健康預測指標的重要性,比其財務狀況高出四倍左右。退休者的社交關係品質是他們身心健康的重要指標,而不是財富。照片來源: www.shutterstock.com。
儘管如此,您最後一次看到電視廣告提醒您在退休前要先安排好社交生活(而不是退休金計劃)是什麼時候?上一次進行健康運動是什麼時候?您的家庭醫生最後一次警告您孤獨的危險又是什麼時候呢?
我們對孤獨影響健康的無知反映了一個事實,即孤獨不是我們日常關於健康對話的一部分。
我們希望「澳大利亞對話」計劃能改變這個狀況。在此過程中,它的發現也提供了很多可以討論的內容。
誰感到孤獨?
「澳大利亞對話」全國調查中最引人注目的發現即是現代澳大利亞普遍存在的孤獨感。確實,只有一半(54%)的參與者表示「很少」或「從未」感到孤獨。
該調查還發現,對於社區的某些人而言,孤獨是一個特殊的挑戰,其中,有四個族群情況最為嚴重。
1.年輕人
18-24歲的年輕人中,只有三分之一(32%)的受訪者「很少」或「從未」感到孤獨。超過四分之一(30%)的人表示「經常」或「總是」感到孤獨。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老年人的情況,其中三分之二(71%)的人「很少」或「從未」感到孤獨。我們一直以為孤獨者通常是高齡者的印象,代表我們必須更新數據(和思維)。
2.市區居民
第二個將孤獨感視為特殊問題的族群是市中心居民。
相較於農村居民,市區居民很少說「從未」感到孤獨(15%比20%),而是「會」、「經常」或「總是」如此(50%比42%)。
這個結果再度與多數關於孤獨感的論述背道而馳,這些論述往往聚焦於這些因地理因素而與人群相距較遠的人所面臨的困境。
但這個發現說明了孤獨的心理現實。誠如我們在剛發行的《健康的新心理學》(The New Psychology of Health)一書中所指出,人們的健康與福祉,與其和各種形式的群體和社區的聯繫以及與之認同的力量,息息相關。
3.「單一民族黨」(One Nation)的選民
有趣的是,「單一民族黨」(One Nation)的選民的孤獨感極高,位居第三名。保琳·漢森(Pauline Hanson)的追隨者中,近十分之一(9%)的受訪者表示「總是」感到孤獨,而其他黨的追隨者只有約2%。
我們認為,與世界及機構分離的感覺,常常驅使人們在邊緣政治運動中尋求慰藉。 的確,這是多種形式極端主義的發展軌跡。
4.低收入者
結果發現,第四個造成孤獨感的因素很明顯是:貧困。每週收入低於六百澳元的人,有21%的人「經常」或「總是」感到孤獨,而每週收入超過三千澳元者,感到孤獨是前者的一半(10%)。
這個結果說明一個更普遍(但常常被忽略)的事實,即在全世界,貧困是健康不佳,尤其是憂鬱症和其他精神疾病的最大預測指標之一。
這也解釋了我們的觀察,即如果您很幸運退休時有很多錢,那麼它能支持您做的一件重要事,就是維持和建立社會聯繫。
我們該如何面對孤獨?
看來,在孤獨這個議題上,還有很多話題可以討論。但在討論中,我們還必須詢問如何因對社會癌症,它就像癌症本身一樣令人擔憂。
對我們而言,答案的很大一部分在於努力重建以團體為基礎的社會聯繫,而這種聯繫已被現代生活的殘暴專橫行為所侵蝕。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類型的社區(家庭、鄰里、教堂、政黨、工會,甚至穩定的工作團體)一直飽受威脅。因此,讓我們開始討論這個問題吧!
作者: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and ARC Laureate Fellow,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Professor, School of Psychology, Faculty of Health and Behavioural Sciences,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Senior research fellow and clinical psychologist,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編譯:方秀芬
原文由The Conversation發表,附上原文連結。
支持〝有機誌〞請由此購物:【樂活市LohasCity購物商城】商品,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經營!因為,想傳遞的故事實在太多;好還要更好,是我們一直以來不敢停下腳步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