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大腦處理幸福的科學原理越來越重要。 圖片:Cam Adams
大腦騙了您的快樂感。
「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三位教授在「達沃斯」(Davos)舉行的2019年「世界經濟論壇年會」(World Economic Forum Annual Meeting)中發表了上述論點,他們同時也解釋許多人追求不到快樂的背後神經科學原理。
「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勞裡·桑托斯(Laurie Santos)表示:「我們的思想可能會出錯。簡單來說,我們找到的事實往往都是錯誤的。」
在這個許多人感到焦慮、沮喪和孤獨的世界中,了解大腦處理幸福科學原理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的《 2019年全球風險報告》(Global Risks Report 2019)指出,由於複雜的結構變化影響我們的工作、人際關係和生活,目前全世界有七億人承受著精神健康問題。
但該怎麼做才能重新啟動大腦的喜悅機制呢?神經科學對此提出了五個法寶。
1.放棄汲汲於金錢
桑托斯表示,許多人誤以為金錢就是幸福的答案。但研究發現,金錢只能在某個程度上讓人更快樂。
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美國的情緒幸福感與薪水成正比。但當年收入達到75,000美元後,兩者之間的關係就會趨於穩定。
2.金錢是否符合道德標準
「耶魯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莫莉·克羅克特(Molly Crockett)表示,大腦如何看待金錢也取決於該金錢的賺取是否是符合道德標準。她在一項研究中要求參與者輕微電擊自己或陌生人以獲取不同額度的現金。結果發現,平均而言,參與者電擊他人所要求的金額,比電擊自己多兩倍。
克羅克特隨後改變研究方式,並告訴參加者,電擊獲得金錢是有充分理由的。在比較這兩項研究後發現,多數人寧願讓自己痛苦來獲取個人利益,而不是從陌生人的痛苦中受益。但是當這筆錢用於慈善事業時,受測者接受電擊他人的意願則會增加。
克羅基特解釋說:「金錢的價值不僅取決於其道德後果,也可能取決於我們對這個選擇所提出的理由。」
3.幫助他人
行善事,例如捐贈慈善事業或志願服務,也能提高幸福感。
伊麗莎白·鄧恩(Elizabeth Dunn)、拉拉·阿克寧(Lara Aknin)和邁克爾·諾頓(Michael Norton)在共同進行的一項研究中提供參加者5美元或20美元,他們可以選擇將其花費在自己或他人身上。許多人都預測,錢花在自己身上會比較快樂。但報告卻指出,這筆錢若花在別人身上會讓人覺得更快樂。
4.建立社交關係
增加幸福感的另一個因素是我們對社會關係的看法,甚至與陌生人的短暫互動也能改善我們的心情。
尼古拉斯·埃普萊(Nicholas Epley)和朱利安娜·施羅德(Juliana Schroeder)在2014年進行的一項研究中將火車通勤者分為兩組:一組為獨處者,另一組則喜歡與他人交談。多數人預言,獨處者會更快樂,但結果卻正好相反。
桑托斯表示:「社交使我們更快樂,但我們卻錯誤地尋求孤獨。」
5.練習正念(mindfulness)
「耶魯大學」精神病學和心理學副教授海迪·科伯(Hedy Kober)指出,「多重任務」(multi-tasking)讓人不快樂。她說,思維大半時間處於失神狀態,讓人變得分心且憂鬱。
研究發現,練習正念,甚至是短暫的冥想,都能改善注意力和健康狀況。
科伯表示:「正念訓練改變大腦,改變情感體驗,並提高身體對壓力和疾病的抵抗力。」
作者: Kirsten Salyer
編譯: 方秀芬
原文由「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發表,附上原文連結。
支持〝有機誌〞請由此購物:【樂活市LohasCity購物商城】商品,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經營!因為,想傳遞的故事實在太多;好還要更好,是我們一直以來不敢停下腳步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