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的動向反映了不確定性的存在,這種不確定性不僅存在於美國,而且遍布全球。照片來源:REUTERS / Athit Perawongmetha。
-
冠狀病毒已經影響全球市場,其經濟衝擊性超出了中國和其他受影響國家。
-
我們對該病毒,以及它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範圍認識有限。
2月24日星期一,股市大跌,因為有報導指稱中國爆發的冠狀病毒正蔓延到義大利、伊朗和南韓等國家。一天後,全球市場的股票交易仍然震盪,反映人們希望經濟影響可以受到控制(就像約二十年前的SARS疫情),但也擔心經濟影響可能很顯著並且持續更長的時間。
市場的動向反映了不確定性的存在,這種不確定性不僅存在於美國,而且遍佈全球。冠狀病毒爆發已經擊倒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數週,但我們對該病毒的最基本認知仍然極為有限。目前尚不清楚COVID-19在中國以外地區的蔓延範圍,但本週中國境外感染人數激增。「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科學家表示,儘管如此,冠狀病毒的確切傳播方式、傳染性和致命性,仍有待研究。
隨著死亡人數增加,經濟損失也越來越大。當然,商業領域在面對不確定性時,往往會出現震盪反應。現在,隨著每天(甚至是每小時)報導冠狀病毒的嚴重性演變,商業目光都集中在流行病學上。
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Wharton)管理學教授毛羅·吉倫(Mauro Guillen)表示:「此舉有許多經濟意義,因為病毒不僅影響中國,甚至擴及全球。世界經濟取決於中國的成長。」他同時引用了中國在供應鏈中的作用和消費者的購買力。然而,教授吉倫指出:「目前尚不清楚最終影響的範圍。」但很明顯的是,如果近幾年政治和貿易戰成為不確定因素,那麼,現在支撐全球信心椅子的第三隻腳突然動搖了。有些觀察家將其描述為經典的「黑天鵝」,一個完全無法預測的隨機事件。
「華頓商學院」管理學榮譽退休教授馬歇爾·邁耶(Marshall W. Meyer)表示:「除了現在發生的一切,長期影響是我們從未想過的風險來源。我的觀點是,除非我們真的很幸運,並且[病毒]迅速消失,否則全球貿易局勢將發生重大調整。SARS發生之後,這一點顯而易見。但SARS已經消失了。而冠狀病毒可能會、也可能不會消失。真正的問題是人們的信心,以及中國政治將遭受多少損失以及是否有能力遏制它的發展。而我們無從得知。」
經濟地震
冠狀病毒造成的損害已經十分嚴重,而且進入令人驚訝的狀態。如上文所述,本週市場對中國以外地區股市急遽上漲的反應是負面的,道瓊工業平均指數週一下跌了一千點以上,創下第三大單日跌幅(週二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再度下跌879點,跌勢持續)。美國主要樂團已取消在中國的巡迴演出。橫濱的鑽石公主號上超過1,200名乘客慘遭隔離,成為遊輪行業的公關夢魘。隨著有錢的中國旅客被迫留在國內,歐洲旅遊業遭受重創。義大利文化和旅遊部發言人馬蒂亞·莫蘭迪(Mattia Morandi)告訴《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它的影響堪稱地震級,情況相當緊急。」
零售部門和其他部門的供應鏈已經中斷,中國工廠停工,旅客航空旅行受到限制。蘋果公司最近宣布,由於中國工廠關閉和零售店關閉,現在預計無法達到下一季的營收目標。
邁耶表示:「這將是一個進展緩慢,後果非常嚴重的事件。我認為現在應增加阿斯匹靈和布洛芬的庫存量,因為其基本成分均來自中國。另外,抗生素的成分也是來自中國。香港完全依靠中國提供食物和水。」
總部位於倫敦的研究公司「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表示,冠狀病毒造成的經濟瓦解將首次重挫自2009年以來的世界經濟增長。該公司在一份聲明中指出:「我們認為該病毒將很快受到控制,而損失的產出將在爾後的數個季度中得以回填。如果2021年中期不再出現大爆發,全球GDP就會達到應有的水準。」
但如果無法有效控制住病毒,那產生什麼潛在後果呢?根據「消費者新聞和財經頻道」(CNBC)的報導,「穆迪分析」(Moody’s Analytics)首席經濟學家馬克·贊迪(Mark Zandi)日前指出,如果該病毒在歐洲和美國大流行,「將導致全球和美國衰退。」與此同時,「聯準會」(FED)主席傑羅姆·鮑爾(Jerome Powell)表示,當前的大爆發「很可能對美國的經濟產生某些影響」,但是,在對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House Financial Services Committee)最近的證詞中他卻表示,現在評估它的影響程度還為時過早。
慈善部門開始轉移資源來協助這場危機。「比爾暨梅琳達.蓋茲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已承諾提供高達一億美元的資金,幫助加強檢測、隔離和治療工作,保護高危險群,並開發疫苗、治療方法和診斷方法。香港投資者和慈善家李嘉誠(Li Ka Shing)捐贈1,300萬美元幫助爆發疫情的武漢市。「阿里巴巴」(Alibaba)創始人馬雲(Jack Ma)已承諾投入1,440萬美元,其中580萬美元用於疫苗研究。
「仍處於摸索階段」
當然,用於對抗COVID-19慈善資金額度,將取決於該流行病的最終流行規模。但沒人能夠指出它何時達到頂峰。
但到目前為止,新的冠狀病毒致命性似乎沒有SARS高,「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Perelman School of Medicine)的微生物學系教授蘇珊·R.魏斯(Susan R. Weiss)表示。它戲劇性地突然出現可能取決於某些特殊情況。
魏斯指出:「它的爆發地武漢是一個人口密集的城市,處於多種交通工具的交匯處。疫情的爆發點剛好在新年期間,很多人回鄉,因此形成一場完美的風暴。而SARS始於廣東省,人口密度要小得多,所以更易於控制。」
另一方面,她表示SARS爆發期約八個月,然後突然消失。目前還不知道COVID-19的發展是否相同。她說:「我們不知道它會像SARS一樣消失,還是會像流感一樣季節性地流行。」
這將是一個進展緩慢,後果非常嚴重的事件。—邁耶
「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教授和傳染病專家哈維·魯賓(Harvey Rubin)表示,目前已知的冠狀病毒核酸序列「提供科學家許多訊息。」這有助於研發診斷檢測,並提供開發疫苗的方法。「但它沒辦法告訴我們病毒的傳播途徑;也不會告訴我們該疾病在無症狀時是否會傳染。我們還不知道人與人之間如何傳染。」他說。「目前99%的病例都在中國,不過一小部分但重要的病例不在中國。因此,這個問題的發展過程取決於時間……。我們對這個疾病仍處於摸索階段,但染病人數卻持續增加當中。」
貿易、疾病和道德高度
專家不斷抱怨中國哪裡做錯了、爭論該國是否足夠及早意識到這個流行病,以及政府對透明性意識形態的反感,是否會延遲行動並犧牲生命。
但是美國又做出什麼回應呢?美國政府除了表示準備斥資一億美元幫助中國和其他流行病蔓延的國家以外,還能而且應該做些什麼?
吉倫說:「中國要解決這個問題已經很艱鉅了,但是我們正在進行一場貿易戰。實際上,停止貿易戰才符合美國的最大利益。此舉會創造很多善意,並且會為我們帶來一種良好、而不是對抗性的關係。」
與此同時,他說:進行談判。「美國可以尋求協議,但是要有很高的道德高度。舉例來說,『我們知道您陷入困境,讓我們看看能做些什麼。』如果他們不願配合川普政府的行動,那麼美國可以重新徵收關稅。」
現在就尋求貿易解決方案,也是直接承認我們是命運共同體。吉倫指出,在2011年日本海嘯之後:「在幾週內,美國許多工廠不得不停止生產,因為它們從日本進口零件。現在已經是全球化經濟的時代。我們與中國存在著商業、運營和聯繫,如果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陷入停頓,就有可能破壞全世界的局勢。」
冠狀病毒危機會改變企業未來對中國的看法?
「華頓商學院」風險管理和決策流程中心聯合主任,同時也是運營、資訊和決策部門的名譽教授霍華德·昆羅伊特(Howard Kunreuther)表示:「他們很有可能這樣做。」在「華頓商學院」教授邁克爾·烏瑟姆(Michael Useem)在其最新著作《Mastering Catastrophic Risk: How Companies Cope with Disruption》(暫譯:掌握巨災風險:公司如何應對分裂)的研究中,訪問了一百多家S&P 500企業的風控長和執行長,探討他們近年來面臨的最不利風險。
如果我們可以掌握一些訊息,就完全可以預測它的發展。—魯賓
「每個人都認為,與往年相比,我們現在更加關注巨災風險的潛在後果,因為它們的發生頻率升高,例如9/11恐怖攻擊、2008-2009年金融危機、2011年日本三連擊(地震、海嘯和核災)和更嚴重的自然災害。目前企業都會進行企業風險管理,減少可能影響其運營的未來『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s)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後果,並提出一些問題,例如我們在此地開展業務的安全性如何?」
這些企業考慮立即採取措施的部分依據是冠狀病毒的高度可見性。「如果不是每天都有新聞報導,我認為他們不會關注。」昆羅伊特說。然而,這並不代表企業因為它目前還是潛在的大流行病就不該考慮立即採取行動。「問題是,他們會怎麼做?他們是否會進行風險評估,以及通過調查採取這些步驟的潛在成本和收益,他們可以遵循哪種風險管理策略?」
魯賓表示:「多年來,我們許多人一直認為這只是時間問題。」他指的是嚴重流行病或大流行到來。「如果幸運的話,這種情況開始減輕,死亡率相對較低。這件事對生病和死亡的人來說是不幸的,但是明年或以後還是可能會發生其他事情。世界不僅需要建立醫療和衛生保健基礎設施,經濟和資訊基礎設施同等重要。如果我們可以掌握一些訊息,就完全可以預測它的發展。」
目前,人們對傳染病的爆發給予高度關注,也有許多針對其致命性、政府準備狀態和反應的討論。
「我們在麻疹爆發期間、「茲卡病毒」(Zika)和「伊波拉病毒」(Ebola)後曾談論過這個問題,但之後就被束之高閣。」魯賓說。「由於某種原因,它的出現吸引了人們的注意,但隨著它消失後,人們就遺忘了。」
作者: Knowledge @Wharton
編譯 :方秀芬
經「賓夕法尼亞大學華頓商學院」網路研究和商業分析期刊Knowledge @ Wharton的許可重刊。
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而非「世界經濟論壇」觀點。
原文由世界經濟論壇發表,附上原文連結。※中文翻譯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原文為主。
支持〝有機誌〞請由此購物:【樂活市LohasCity購物商城】商品,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經營!因為,想傳遞的故事實在太多;好還要更好,是我們一直以來不敢停下腳步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