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健康、負擔得起的食物,是都市農園發展的未來嗎?
有一群人住在鄰近的社區,他們自己生產食物,以園藝為出發,以分享與交流為終點,健康、居住公義、公平與社會創新,都在這裡完成落實。都會農耕區(urban agrihood)是密西根底特律新興的社區型態,結合可食性地景,成為100%都市生態農業的典範。
因為經濟大蕭條,底特律短時間多出了許多空屋,為了有效利用空間與結合居民士氣,市政府以農業振興,提升健康產業,將過去的GDP化為「國民幸福指數」(GHP)。
自給自足的農耕社區
農耕社區(agrihood)是近期出現的一個創新名詞,主要結合住宅、耕作、社交、微型經濟的功能,帶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顛覆了過去食物長途里程造成的浪費與成本;地產地銷、從土地到餐桌、自己的蔬菜自己種、食農教育…無論以何種名義。美國土地機構(the Urban Land Institute)估計全國目前約有200個這樣的農耕社區,並且持續擴展中,而底特律與其他地區不同的是,這是真正的都市農耕,這是一股從農村吹向城市裡的微風,令人心曠神怡,更重要地,它改變了城市的面貌與精神。
全球未來的城市擴大化,根據經濟學家的預測,有越來越多的人口朝向都會,在這裡生活、工作、求學、落地生根。然而都市也是造成汙染與浪費的來源,切斷與自然的連結,城市以物質為最高價值,然而當經濟體系崩塌了,還剩下些什麼?發展至今,若要人回到原始農村,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似乎不太現實,畢竟都市仍有它的優點與發展性。
社區型支持農業(CSA)的進化版
底特律的農耕小鎮以兩平方哩(5,178,494坪)的面積,每年生產出大量新鮮蔬菜,餵飽2,000戶人口,以合理的價錢讓人人可以負擔,人人都是股東,是社區型支持農業(CSA)的進化版。在這裡人人有機會可以直接掌管農地,看到作物的生長,並且收成,無須承擔銷售不出去的風險,因此受到當地人的熱烈響應,除了餵飽家庭,多餘的可以賣給餐廳、市集和商店。
農耕社區又被稱為「農托邦」(agritopias),以農業為基礎的烏托邦,或是社區支持型發展(community-supported development),這個概念令人振奮,像是回到烏托邦美好純淨,更重要的是,它改變了整個食物體系。它間接認證了作物的安全性,也解決了社區的問題,如治安、高齡化、階級結構,即便是貧困的弱勢族群,也有機會可以吃到健康、安全的食物,農耕小鎮讓人與土地、自然重返聯結,人與人之間也彼此聯結。
化腐朽為神奇的創新計畫
這樣一個可持續性的都市農耕計畫是由密西根都市農業創新(Michigan Urban Farming Initiative)提出,非營利性組織,由志工運作。三畝的地囊括了閒置空地、住宅與空屋,週圍有兩畝的花園,種植了超過300種有機蔬菜、200種果樹、另有一個兒童的戶外樂園。
最初的計畫內容包括有: 將閒置空間轉換為社區中心、提供教育課程、里民的會議活動空間、公益孵蛋設施、和兩個商業廚房。將閒置空間轉化為學生的實習(食習)場域,和代配送的食物儲藏室。進一步計畫是設施太陽能發電板;將地下室做為菜園灌溉系統的水力管道,安裝公共的堆肥廁所等等永續綠能建築。
工業化的食物里程比起20年前的運輸多了25%的距離,配送的過程中不但犧牲了食物的新鮮度也造成環境汙染,有越來越多人尋求一種產地直銷的本地作物,在地、當地、健康、便宜,應該是人人都能享受的權利。
回歸自然永續不遠
農耕小鎮解決了這些問題,都市農耕改變了過去土地開發的思維,找回泥土與微風,生態與生機,重新定義了未來都市該有的景觀。
二十世紀的城市是垂直的,擁擠的天際線阻擋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然而二十一世紀中之後,城市的天際線應該是水平的,遼闊無礙,在這裡人與人可以親切交流,吃到安心健康的食物,無需離家很遠到都市奮鬥,在鄰近家的距離,就有產業,追求的是快樂與幸福,不再淪陷在金錢的遊戲之中。
文圖:Aimee Proulx
編譯:林珮芸
原文由healthnutnews.com發表,附上原文連結。※中文翻譯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原文為主。
支持〝有機誌〞請由此購物:【樂活市LohasCity購物商城】商品,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經營!因為,想傳遞的故事實在太多;好還要更好,是我們一直以來不敢停下腳步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