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糧食系統的危機與轉機

在過去數周中,我已經就冠狀病毒大流行對糧食系統未來的影響提出諸多疑問。我不斷透過各種網路對談匯集自己的想法,並將在本篇和下一篇部落格文章中分享。其中最重要的發現也許是,COVID-19大流行揭露了當前全球工業糧食系統固有的根本缺陷。多數消費者從未意識到這些弱點。超市裡食物充足,餐廳選擇同樣琳瑯滿目,因此大多數消費者在問題發生前,都不會多作他想。他們不了解當前系統有多脆弱,導致容易受到破壞甚至可能引發全然瓦解。當今工業糧食系統中最重要的特徵是專業化、標準化和統一性。這些特徵對於實現大規模糧食生產和分配的經濟效率或經濟性,至關重要。儘管這類系統有高度的經濟效率,但其本質上具有高風險性且易遭受災難的侵害。大型專業化農業經營易受不可預測且無法避免的不利天氣條件、病蟲害壓力、疾病,以及其他生長條件阻礙的影響。特別是大型、封閉式畜禽養殖場更易受到疾病爆發或停電的干擾。由於糧食供應的根本特性,農產品價格特別容易波動且無法預測。颶風、洪水或其他自然災害等地方性問題,也對糧食供應造成了額外的破壞。

農民了解到這類問題會定期發生,但是無法得知確切的發生時間或其破壞力。他們也知道,大型的工業化農場經營缺乏因應這些逆境的能力。它們不得不依靠政府計劃來吸收這些固有的風險。作物生產補貼/價格保險和定期的「災害救助」,就是最好的例子。納稅人被告知必須支持這些計劃以確保糧食安全。然而,當前的全球大流行揭露了整個糧食系統的系統性風險,其根本特質與農業周期性干擾相關的風險相同,只是程度更為加劇。我們坐視大型農場和食品企業變得「太大而不能倒閉」。儘管COVID-19大流行造成的後果慘烈,但它提供公眾一個機會,更加認識到全球工業化食品系統—從農場、飼養場到餐廳和超級市場的基本缺陷。這些缺陷在愛荷華州(Iowa)和南達科他州(South Dakota)的幾家大型牲畜屠宰和肉類加工廠最近爆發的新冠病毒疫情中,顯而可見。單單一家位於南達科他州蘇福爾斯(Sioux Falls)的「史密斯菲爾德」(Smithfield)工廠撲殺的豬隻,就佔了全國4-5%。在3,700名員工中,雖然只有不到10%的病毒檢測呈現陽性。但由於這種病毒具有高度傳染性,迫使整個工廠必須關閉。這些大型畜禽加工廠中肩併肩工作的工作環境,為病毒提供了理想的傳播環境。強制關閉這類大型工廠可能會嚴重破壞整個國家的畜禽供應。農場級的農產品價格已經急遽下跌。幸運的是,這種特殊病毒顯然可以透過傳統加工方法殺死,因此不太可能經由食物供應傳播。但是,我們在下一次大流行可能不會那麼幸運。全球食品供應的抗藥性細菌污染所引發的大流行後果,甚至可能比COVID-19更嚴重。過去食源性疾病的爆發證實,大型水果和蔬菜加工廠同樣容易造成大流行。此外,整個國家和全球糧食系統都容易受到運輸、電力或通信的任何重大破壞。

政府迄今為止的反應,其實與過去維持具有根本存在缺陷的糧食系統所提供的臨時解決方案,十分類似。實際上,2008-2009年的金融危機期間,大型農業經營與大型金融機構的反應幾乎相同,也就是如同大型銀行、大型農場和食品加工廠在運轉良好時獲取利益,但情況惡化時其損失則由納稅人吸收。

然而,危機時期不僅揭露了糧食系統的脆弱性,但也提供了根本性和系統性變革的機會。幸運的是,數十年來,越來越多的農民意識到工業糧食系統中的脆弱性,並一直努力創造具有適應性的替代方案。到目前為止,他們持續將產品賣給不斷增長的小眾市場,這類市場主要由擁有共同擔憂和核心價值的消費者所組成。這些農民可能自稱為「真正的有機」(real organic)、生態、整體、生物動力、自然、人工飼養、草食性、放養或使用其他能消除消費者對工業糧食系統具體擔憂的名稱。他們的農場經營是多元化,而不是專業化;個人主義而非標準化,並且是獨立運作,也不是中央或企業控管。由於這類農場較依賴智慧型管理(intelligent management)和熟練的勞動力,而不是農場外的投入和技術,以及獲取土地、資本能力,因此規模比工業農場小。這些新農場的規模不必太大,所以新進農民不會出現無所適從的問題,也不會大到因新農民加入或現有農民退出使得糧食系統遭到破壞。這些農民集合起來,有能力創造一個有彈性、可再生、資源豐富和永續的糧食系統。他們集體可以滿足當前所有人的糧食需求,不會阻礙糧食的未來發展。我在2017年的論文《無需工業農業就能養活世界》(”Feeding the World” Without Industrial Agriculture)中提供幾篇支持這個主張的參考文獻研究。不同於長期以來的宣傳,工業農業無法滿足70%至80%全球人口的糧食需求,而是必須透過小型家庭農場才能實現。全球研究還指出,採用現有永續性耕作方法,而非工業農業技術,這些農場中的許多農場產量可能翻倍甚至增加三倍。這些看法已得到包括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在內的各種國際組織的證實。世界其實不需要工業農業。

這些新農場不適合食品加工和分銷的工業體系,因此必須開發自己的行銷和分銷系統。這些農民中多數為在地顧客生產,並在農民市場、CSA、路邊攤或者也可透過當地雜貨店或餐廳銷售。部分則經由當地食品中心集體銷售到當地學校或其他公共機構。雖然這些本地利基市場也受到COVID-19大流行的干擾,但在地糧食系統具有適應、重組和抵禦大流行的復原力和再生能力。再者,由於消費者對當前工業、全球糧食系統固有風險的認識提高以及在地替代品的可取得性,使得這些農場也有機會變得更加強大。其中一些機會已經顯而易見。大量報導指出,在這個危機期間,提供網路銷售管道農民的銷售量呈現上升的趨勢。自從人們被強烈要求或被命令留在家中以來,網路雜貨銷售總體增加了一倍。許多農貿市場也推出網路銷售管道。誠如我在上一篇部落格文章中強烈主張,每個農民市場都應抓住這個機會,為其農民和顧客建立網路銷售管道,才是合理的行為。對於那些已經設法維持營業狀態或被允許在今年春天按計劃開放的農貿市場而言,這個取代親自上市場的另一種選擇,是有其價值的。網路銷售選擇不僅可以使市場在未來的大流行或疫情中保持復原力,而且還可以在下雨的星期六、春末和初秋時,提供戶外市場「不受天氣影響」的銷售方法。送貨到府的網路銷售可以解決當前在地食物運動的許多障礙和困難。

網路銷售和送貨到府的選擇並不會阻礙定期造訪農民市場或當地農場時,農民與其客戶之間所建立和維持信任與信心個人關係的機會。在地農民還可以使用網路平台建立合作關係,為當地餐廳、學校、醫院和其他機構購買者提供各種各樣的本地種植產品。社區或生物區域規模的加工設施可以完全繞過工業食品系統,創造本地糧食系統。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網路食品系統的功能要比Amazon.com打造的工業規模系統,或比諸如Blue Apron和Hello Fresh等這類獨立料理懶人包全國分銷商,更有效率。開發和維護網路行銷平台的經濟規模很小,對本地網路糧食系統而言,農場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和其他物流複雜性將大大減少。

如果系統地淘汰目前對農業補貼和其他支持的農業政策,那麼從工業化、全球糧食系統過渡到永續地方糧食體系,必定會更加容易。新的農業政策可能會將當前的聯邦和州資金,轉移到分擔農民過渡到永續農業體系所面臨風險的計劃上,而不是繼續支撐根本有缺陷的工業體系。已經有人針對農業政策提出這些改變,並取得數位總統候選人的支持,以解決另一種迫在眉睫的全球氣候變化危機。然而,在地社區和生物區域內糧食系統的變化無需等待聯邦或州農場和食品政策的改變。冠狀病毒危機帶來了許多挑戰,但也為系統性變化提供了難得的機會,這些改變可以從現在的在地社區開始。

我們應當時時提醒自己,當前政府政策支持的工業糧食系統,並不是由某些政府法令所創造,它是由自願改變的個別農場業主和食物選擇而建立的,也就是每次都是一名農民和一名消費者所決定。當前的工業糧食系統基本上是在50年間(主要是在1950年代至1990年代之間)逐漸成形的。我相信,一旦人們普遍意識到根本性、系統性變革的必要性,新的糧食品系統即能更快速地重建。無論如何,抓住機會創造新的更好未來,危機正是轉機。該是行動的時刻了。

作者:John Ikerd

編譯:方秀芬

原文由John Ikerd發表,附上原文連結。※中文翻譯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原文為主。

支持〝有機誌〞請由此購物:【樂活市LohasCity購物商城】商品,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經營!因為,想傳遞的故事實在太多;好還要更好,是我們一直以來不敢停下腳步的堅持。

贊助廣告:如果您通過此廣告頁面上的鏈接購買商品,我們可能會賺取少量佣金。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經營。

加入好友

分享: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