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標榜添加「天然」、「草本」精華的美妝品不勝枚舉,到底什麼叫做天然?是不是含天然成份的化妝品必然無害又珍貴?所謂的天然美妝品的「天然」是否有定義?
什麼是天然美妝品?
食藥署醫療器材及化妝品組副組長朱玉如說:「在我國化妝品的規範中,沒有所謂的天然化妝品,只有分一般化妝品與含藥化妝品。」
食藥署醫妝組科長洪國登補充:「世界各國大部分對化妝品上並沒有『天然』的定義或是法規,驗證也不是由官方,而是由民間機構來實行。」除了法國ECOCERT、德國BDIH等國家的驗證機構,世界上大部分的國家並沒有規定所謂的天然應該要到達什麼程度才能被稱作天然。
也由於「天然」沒有其定義與標準,不僅是化妝品,在一般產品上都會看到濫用的情況。中國醫藥大學皮膚科醫師邱品齊說:「這是很弔詭的一件事情,真要說的話,所有的東西都是從天然來的,但不是所有天然的東西都可以用在化妝品上。」
也因為如此,「天然」成為人人可喊的口號,消費者只要看到標示天然、植萃、草本的產品,就產生了許多錯覺或誤會,靜宜大學化妝品學系教授張乃方說:「天然沒有明確的定義,都是廠商自己行銷手法,法規管理的層面上也沒辦法限制。」除非有廣告不實的問題,無法可管。她也提醒消費者:「廠商打出這樣的口號,除非能夠提出數據證明沒有過多的化學成分,有哪些植物成分、和哪個農場契作…但其實消費者也很難確認,大多只能參考。」
天然化妝品對肌膚不會產生傷害?
常見天然化妝品標榜低敏感、適合過敏肌膚使用,它們是否真的不會對肌膚產生傷害?答案是否定的,食藥署醫妝組副組長朱玉如笑說:「每個人體質不同,花生也是天然的,可是很多人對花生過敏呀!所以天然化妝品不一定能降低過敏。」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天然化妝品不會產生過敏問題。
邱品齊指出:「不論是天然、有機成分,經過植物純化後性質都會改變,不見得對身體健康,因此皮膚是否會敏感要看成分,不然大麻也是植物,純化後也能變成毒品!」他提醒民眾,無論是天然或人工成分,仍然都是化學結構,如果能用的恰當,對皮膚都是好事,「天然也有壞成分,人工也有好成分。」
每個人體質不同,想要找出自己對哪些成分過敏,要去醫院做過敏測試才知道。洪國登說:「所以要知道自己對那些東西會過敏,才能避免。」邱品齊也感嘆,由於現在許多民眾所獲得的訊息都從廣告宣傳、部落客分享而來,「他們不會告訴你這個東西成分是什麼」,但民眾若有錯誤的認知,便容易對肌膚造成過敏。日前發生過女學生將整株蘆薈打成泥狀敷臉,造成臉部的接觸性皮膚炎,其實應該要先將會造成皮膚過敏的蘆薈外皮去除,取中間透明部分濕敷。天然植物固然有優良功效,但是若錯誤使用,仍然會對皮膚造成過敏及更嚴重的傷害。
因此提醒消費者,即使是純天然植物,直接接觸皮膚還是有可能出現過敏、刺激的風險,不要誤信網路及廣告的錯誤資訊,製作對皮膚有害的危險產品。
天然常被廠商濫用及民眾誤解,先了解正確的化妝品知識、及了解什麼適合自己才是最優先的順序。
真天然還是假天然?
要如何分辨誰才是真正天然的好產品?張乃方說:「這恐怕只有廠商自己才能分辨,照理說不應該以天然來做為挑選化妝品的標準」她提醒消費者,除非能夠提出有力的證據,如較有公信力的有機驗證單位所核准的有機標章,或是挑選大品牌,才不致有求償無門的情況發生。
消費者也要小心,假設看到有「奇效」的化妝產品也要小心,很可能誇大不實且已觸法,洪國登表示:「涉及生理功能,例如洗髮精上有標示『活化毛囊』就是明顯不行的,還有改變生理外觀的情況,化妝品就是化妝品,卸完妝還是會回復原樣,像消脂、雕塑這些也是不可以的。」
今年1-8月,臺北市衛生局對化妝品廣告不實的開罰次數就超過百次,其中更不乏知名化妝品牌,而食藥署對所有廣告不實的開罰標準為5萬元以下罰鍰,按次處罰。洪國登說:「如果一直持續播出,也會依次累計開罰。」
廣告不實是目前化妝品最層出不窮的問題,現在市面上就充斥許多宣稱「含有純天然○○○成分」,但事實僅為萃取物的產品,這也是消費者無法挑選到適合自己的產品的重要原因。
洪國登說:「天然的防曬、天然的燙髮…,這真的是很匪夷所思!」但他也表示,廣告不實不只是化妝品會遇到的問題,也是臺灣所有產品的問題。
我們建議消費者要多多留心,建議消費者可定期到食藥署的違規食品、藥物、化妝品民眾查詢系統,及臺北市衛生局所發布的化妝品衛生稽查公告,確保自己沒有買到廣告不實的商品。
從成分組成標示看美妝品
目前國內化妝品規定要全成分標示,我們是否能依此條件來挑選化妝品?理論上是可以的,因為只看廣告並沒辦法了解產品細節,如果知道自己適合與不適合哪些成分,就可以購買到適合自己的產品。
不過張乃方認為,消費者其實很難透過標示的成分來判定好壞,「很多成分都是廠商自己說的,消費者只能測試看適合的,可取適量在耳後或手臂內側塗抹,先觀察半小時有無過敏狀況再決定。」
雖標示了全成分,為何還是難以判斷好不好?原來在化妝品中,很多成分本身就是「複方」,顧名思義,這些從動、植物及細胞萃取的物質內含複雜成分,這些複方的組成細節、濃度、長期安全性很多都缺乏數據證明,且添加的種類越多,產品的不確定就越高,若只想透過基本成分分析是很難確認產品優劣的。
皮膚需要的其實不多
邱品齊表示,以前認為保養是不需要教育的事情,但隨著化妝品產業的發展興盛,與大數據時代來臨,消費者實在無法在這些真真假假的知識裡,選擇正確且適合自己的化妝品。「就像BB霜、CC霜、妝前打底霜,都是行銷人員所創造出來的名詞,你有沒有想過,從前人的皮膚到現在並沒有太大變化,為什麼現在就需要這麼多複雜保養程序和產品呢?」
天然有機成分已成為美容保養主流,我們也需要更加智慧的選擇對的產品,才能對自己的皮膚加分,在挑選化妝品之前,要先做功課,在不知道化妝品的基礎觀念前,就去買化妝品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就像無照駕駛一樣,不要等出事了才去看醫生,先後順序就錯了。」邱品齊提醒,「有將近八成的患者是後天敏感,因為不正確的皮膚保養方式而讓皮膚受損。」
挑選化妝品的小撇步
不論是否天然,挑選化妝品都要留心,建議您注意以下幾點原則,對健康更有保障!
1.標示是否完整
注意是否標有廠名、地址、品名、許可證或核准字號、全成分、用途、用法、重量或容量、批號或出廠日期等。若為含藥化妝品,除了化妝品許可證,還必須標示含藥化妝品的專用許可證字號。
2.包裝是否完整
外包裝、內包裝必須完整避免汙損化妝品。
3.是否有異狀
觀察是否有汙損、油水分離、變色…等情況,避免買到瑕疵品。
4.太過便宜的產品不要買
超過1公升的乳液的價格卻不到100元,扣除管銷人事等費用,如果不違法,那就是成本低廉,添加的化學成分非常少,對肌膚保養沒有太大的效果。
5.太香的產西不要買
許多引起肌膚過敏的來源就是合成香料,若香味可持久不散,有可能是加了合成香料。
6.速效產品不要買
有痘痘、膚色等涉及內分泌改變的肌膚、生理情況者,不能期待保養品能立刻改變肌膚問題,如果真有效果,極有可能是假象,或是添加了不該加的成分。
7.多合一產品不要買
按常理來說,成分越單純越好,且清潔歸清潔,保養歸保養,若兩者效果皆有,可以想見成分會比單一的產品多很多,使用上的風險也隨之提高了。
若其中一項有問題,就不要購買了。最後,如果你已經將產品買回家使用了,也建議留下少許產品觀察,可留下約10ml的量觀察,若過了保存期限,香氣及顏色等都沒有改變,就有可能使用了過量的防腐劑和香料。
文:Anna
諮詢:食藥署醫療器材及化妝品組副組長 朱玉如、食藥署化妝品組科長 洪國登、中國醫藥大學皮膚科醫師 邱品齊、靜宜大學化妝品學系教授 張乃方
支持〝有機誌〞請由此購物:【樂活市LohasCity購物商城】商品,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經營!因為,想傳遞的故事實在太多;好還要更好,是我們一直以來不敢停下腳步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