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禪》梅雪爭春

正春憶白雪

生命中有將近五個年頭是在德國柏林渡過的,第一年的冬天看到雪,好興奮好興奮地在松林雪地上四處奔竄。很高興地到處跟德國朋友讚嘆白雪,雖然明明看出他們只是禮貌性得分享我的初雪亢奮,仍然無法按耐住激情,也顧不得矜持,左也談雪,右也談雪。第二年冬天再看到雪,猶原感到新鮮欣喜,只是不若去年的狂飆。第三年的冬天,依舊飄下瑞雪,但是雪景卻無法對價沖銷長期寒冬封鎖的積悶。好不容易挨過了冬天,研究所的庭樹長出了青綠新芽,報鐘花在雪地上綻出艷紫色的花朵,我意識到嚴寒即將過去,新春就要來了。空氣中預告春天喜悅的氣氛,冷不妨感覺眼臉有點冰涼,我驚覺到我的眼框是濕潤的,原來不知不覺中,我流出了眼淚。那是季節的感動,春天把我從寒冬的桎梏中開釋出來,心靈的自由不自覺地表現在喜悅的感泣。那時才領會到華德迪士尼卡通電影,每每描寫冬盡春來,總是白兔從窩中探出頭來,黃鶯疏翅歡唱,百花振奮含苞,木葉涵蘊新綠,苔石上的瑞雪逐漸溶化,注入潺潺溪流,滋潤田地的作物,一片片欣喜氣象。

溫帶國家,四季分明,所以人們對自然的變化體會較深,冷熱對照鮮明,表現於生活感情也比較豐富。日本或德國電視劇中人物對話的臉部表情,與肢體動作,在我們看起來好像是專門配合戲劇演出而刻意設計出來的誇張造作,其實他們的現實生活中幾乎就是那樣,一點也不造作,喜怒哀樂皆是真情自然流露。沒有寒冬的苦悶,顯不出暖春的欣悅,異鄉的日子,體驗過鮮明的四季變化,回到四季如春的寶島,我不再像以前一樣含糊地過日子,反而更加用心體會台灣四季的變化。然而為我註記新春的到來,不是氣候的變化,而是傳統習俗。

父親健在時,除夕跨年,上香辭歲等事都是父親的事。父親往生了,這些過年習俗對西化教育的兄弟姐妹們而言,似乎是可有可無。忽視帶來生疏,錯過幾個年頭的正春團聚,我們逐漸感到「每逢佳節倍思親」。如今正月初是家族溫暖的團聚日子,就算是「無話講加老」,大家也得聚聚,閒話長短家常。沒有分明的四季,傳統的加持同樣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活感情。物質科學洗腦之下,我曾經鄙夷傳統,慢慢地我體會到唯物科學還是有它的侷限,無法看清整個宇宙實相。多少的事物在歷史序列進行中被淘汰,而被保留下來,能夠代代相傳的即是傳統。傳統是通過時間空間考驗的精品,像是聖潔白雪,與時俱進,歷久彌新,是釀化生命的依持。才有梅子便不同

台灣梅子在日本原本擁有相當量的市場,後來因為農民噴施荷爾蒙,梅胚在醃漬過程中,異常破裂。日商轉向購買中國梅子,台灣梅園便逐漸荒廢。這當兒,台東有些梅農轉向有機栽培。八年前元旦時節,我到台東鸞山探訪有機梅農,正值臘月的十五滿月,滿山梅花盛開,月光映照花瓣,微風輕送花香。沒有除草劑的摧殘,地面一片嫩綠。捻來幾片花瓣,送入口中,心頭為之一陣清新,餐花飲露,望月興詩,只感騷人墨客的千古風流,也不過爾爾如是罷了。「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梅與月都很平凡,只是平凡的二次方,就會質變得很不同,沒有經過這一番身歷其境,又怎能體會杜耒的梅花加上窗月果然不同。還請讀者諸公莫笑我如是的忘情炫燿,能與梅花圓月醉上幾場,是千金難買的因緣際會。

家裏總會備上幾瓶鹽漬梅,腸病毒盛行時吩咐家人,日食兩顆,三十分鐘後喝300CC開水,便一切OK。若是得了腸病毒,如是吃法,一日兩次,二三日即可解開腸病毒。腸病毒會導致便秘,腸胃一束起來,病毒就會周循全身作祟,鹽梅可使胃氣暢沉,排便順利,自然可以殺菌排毒。曾經在一次禪七中,坐了六天禪,老是感覺效果不彰,後來主七禪師看到我手肘彎處出現水泡,研判我中了腸病毒。馬上服下兩顆鹽漬梅,放出兩聲響臭屁,下一枝香禪坐中,便覺丹田氣海舒通,胃氣下行順暢,迴旋上入任督兩脈。鹽梅不僅對治便秘,並且也可以封鎖下痢。明治天皇的日本帝國與沙皇帝俄的日俄戰爭,鹽梅與與紅茶是日本戰勝沙俄的兩項秘密武器。所以至今,日式便當都還會有一顆鹽梅,日本人深信要是食物不夠新鮮,鹽梅會幫助殺菌,並且促進消化。如今社會營養過剩,肉食太多,不少人都有便秘之苦,泡上一盃梅精,即可暢通無阻,體內清除廢物,皮膚自然美白,生活中可真是,才有梅子便不同。但是看到怎多的梅園,任其荒蕪,不禁感到悲哀,又是一場只崇西方,輕視傳統的悲劇。

梅雪精神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還輸梅一段香。

歲末年初,我的身心籠罩著正春的感覺。柏林有雪無梅,台東有梅無雪,梅雪兩地分離,但是我的腦海裡,柏林陽春白雪與台東有機梅月渾成一體。第六意識是很可愛的,來一個人腦合成,兩地分離的梅雪可以跨越時空,聚在一塊相互較量,誰是春天的主人。宋朝詩人盧梅坡閒來無事,虧得他還辦起競賽,把梅雪捉將起來春鬥,更判定嗅覺與視覺美感,兩者各擅勝場。

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梅俗了人;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並作十分香。

分則有憾,合則兼善,觀雪聞梅,陰陽和合,精神脫俗。只是天地無心,萬物無語,沒有詩人代言,又怎知梅雪心情。「萬物靜觀皆自得」,縱使是紅塵滾滾,殺聲震天,仍然有人可以鼓琴娛靜,栽梅放鶴。《韓非子˙解老》:「眾人用神也,躁。……聖人之用神也,靜。」凡聖之別,只在於用神之靜與躁之差而已,要由凡入聖,我們需要學會沉澱我執,盡人性而盡物性,心物雙融,以人心入天心,自然能與宋朝無門慧開禪師的禪偈同一境界: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台灣氣候四季如春,若是心頭沒有閒事,便能日日好日,四季一如。值此春正時節,但願眾生靈台潔白勝雪,神魄清芬超梅,領悟有機生命,創造生命有機。

作者:吳三和

德國柏林技術大學農業系農學博士,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副教授,專長有機栽培及田間合理施肥研究,立志結合參禪多年、深究古學之體悟,走出有機農業的新路。

支持〝有機誌〞請由此購物:【樂活市LohasCity購物商城】商品,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經營!因為,想傳遞的故事實在太多;好還要更好,是我們一直以來不敢停下腳步的堅持。

贊助廣告:如果您通過此廣告頁面上的鏈接購買商品,我們可能會賺取少量佣金。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經營。

加入好友

分享:

您可能也會喜歡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