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市民廣場是連結所有人的聚集地。人們的生活、休閒、社交、公共事務等,都在此發生連結。從中央廣場 (plaza)輻射出去,是市民們習慣的路線。歐洲的每一個城市,都有這樣一個市民廣場。 維也納最古老的市場-中央市場Naschmarkt,又被稱為納許市場。
位在捷運Kettenbrückengasse站與Karlsplatz站之間,從16世紀以來就是個菜市場,販賣許多奧地利當地生產的新鮮蔬果、魚貨。時至今日,它的環境乾淨且動線簡單,在告示牌上,條列出每個攤位的編號,一目了然,是來到維也納體驗當地人採買生活的必去的推薦行程。不大的地方卻有高密度的攤位,中央市場主要由三排房舍集合而成,總長僅約1.5公里,市場外及市場內共有4條走道,約有120個攤位和餐館,種類包括從肉類、海鮮、農產品、水果到香料等特色食材。維也納市場反應了一種生活美學。攤位或是店面皆有各自的特色,低尺度的建築創造出溫馨可愛,親密小巧的魅力。在這裡可以找到精美的用餐器皿和玻璃工藝品,鮮少塑膠廉價物,代表了人們對於用餐的重視程度。
比較特別的是,中央市場有一半是餐館,露天餐桌融入市場中,召喚著客人坐下來歇息一番。其中還有各種異國餐廳,包含亞洲美食,吸引大量的人潮到此,假日幾乎都是客滿的盛況。當地的超市可以買到土耳其、中國、印度等食材,代表了當地美食對於文化的包容度。比較特別的是,市場中大約有1/2的攤商來自中東,主要原因是中東的農產品相對物美價廉,更親易地抵達當地人的餐桌,又或者是當地屬於移民區。
當地知名排隊餐廳NENI以平價好吃聞名,愜意的室外用餐區晚上搖身一變成為酒吧。中央市場最吸引人的是老奶奶手工甜點,融合各自祖傳的配方像是寶石般令人垂涎欲滴。雖然許多店家因為觀光氣息過熱而失去理念,但市場內仍然有一些堅持不變的攤主,日復一日堅持著最初的味道。奧地利國菜維也納蘋果餡餅(Strudel), 酥皮果餡卷是奧地利飲食中最具代表性的,食譜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696年,在機器早已取手工的時代,來到中央市場依舊可以找到蘋果餡餅的經典風味,這就是市場的價值,讓匠人可以沿襲對美味的堅持。市場除了有展示食材的功能,也與當地學校合作,傳承奧地利菜的文化歷史。維也納吃什麼? 不外乎遊客最愛三大名店Figlmuller(比臉大炸豬排)、ribs of vienna(一公尺肋排)、Salm Bräu(美味豬腳/生啤酒),大家從早到晚都可以在這裡買到各種水果、蔬菜、海鮮、醃製食品、奶酪、乾果和甜食,說是維也納的廚房一點不為過。新鮮、在地、生活氣濃厚、加上世世代代在此繁衍的攤商,讓中央市場散發出一種古老且深厚的氣息。無論時代如何改變,人們對於三餐的需求、美食的追求、風味的凝鍊都不曾改變。也因此旅客總會選擇到此朝聖,假裝當一天的維也納公民。
除了生鮮市集,更吸引人的是歷史悠久的跳蚤市集,每週六在中央市場的另一端有「跳蚤市場」,規模之大,幾乎快要跟一個中央市場一樣大了,從1977年就存在的跳蚤市場,販售各式各樣的二手商品,像是畫作、首飾、衣服、玩具、燈具等應有盡有,來這邊淘寶也是一種樂趣。中央市場離人們的距離一點也不遠,無論是觀光客、本地人都可以在此愜意的找到自己心儀的食物和寶物。時常看見許多家庭,爸媽帶著孩子直接到此外食解決一餐,似乎像是台灣的小吃攤那麼平易近人。其中背後要歸功於維也納市政府的策略,將市場納入都市更新的一部分,讓這個超過數個世紀的古老菜市場,至今依然沒有消失,並且在人們的生活中佔了舉足輕重的位置。
維也納中央市場Naschmarkt
交通方式:搭乘1, 2, 4號地鐵在Karlsplatz站下車,再走2分鐘即可抵達。
跳蚤市場地鐵站則為4號Kettenbruckengasse站
營業時間:週一~週五06:00~16:30、週六06:00~17:00、週日休息
週六跳蚤市場
營業時間 : 每週六 06:30~18:00(雨天停辦,聖誕節和新年只營業到中午)
地點 : 地鐵Kettenbrückengasse站
文:林珮芸
林珮芸,筆名@simple,有機誌、綠雜誌/綠建築(臺北)八年專欄作者;有機會網、生態分子(北京)特約作者。書籍【在田中央:宜蘭的青春.建築的場所.島嶼的線條(2017)】、【全球旅店空間設計趨勢 (2015)】共同作者。曾受邀貼身採訪國際知名創新人士,如日本當代建築師偎延吾、「藍色經濟」剛特.鮑利(Gunter Pauli)、西雅圖有機連鎖超市PCC營運長、美國Modern Farmer創辦人、全球500強Zipcar創辦人。
圖片來源: unsplash
本文同期由臺北農產運銷公司”農產運銷報導”110年4月號刊發表。
支持〝有機誌〞請由此購物:【樂活市LohasCity購物商城】商品,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經營!因為,想傳遞的故事實在太多;好還要更好,是我們一直以來不敢停下腳步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