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淨土與田園城市

淨土在哪裡?為什麼在人間?

什麼是理想中的美好城市?

田園城市是幸福宜居的理想城市。

人間淨土與田園城市有著「慈悲和無我」的共同理念。

人間淨土的追求,可借助田園城市的規劃而落實;

田園城市的理想,可擷取人間淨土的智慧而豐富。

淨土在哪裡?

淨土在哪裡?淨土不是人死了往生後的世界,淨土在人間,不須遠求。人間佛教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人間可以從穢土變淨土。在佛教經典中,有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兜率淨土等,這些世界都是美好的淨土,實際上也完全符合現世人類的需求,也都因慈悲而得以成就。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舉《阿彌陀經》說,西方極樂世界的環境自然美麗,以現代說法就是自然生態的保護;建築空間莊嚴,層次分明,就是現代大家所重視的社區規劃及無障礙空間;淨土的居民人我之間和諧,就如同國家社會生活富足、族群融和、三根普被的教育,讓每個人都能夠獲得適當的學習,心理上的安住喜悅,就是心靈上的滿足與充實。

星雲大師認為,要實踐人間佛教,行菩薩道,方能到淨土。也就是應該追求現世的安樂與服務大眾,行菩薩道,為社會作貢獻,往生之後必能到淨土;到了佛國淨土後,還是要回到娑婆(指人間)世界,再幫助眾生。

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

如常法師提到,佛陀當時在印度就是提倡眾生平等,人不因階級制度而有不同的對待。星雲大師當年創建佛陀紀念館「以人為本」的理念,就是對公眾教育的平等。專長於城市規劃專業的楊威博士表示,曾經到過台灣佛光山及宜興大覺寺兩地參訪之後,從建築的規劃、設計、運用,感受到佛教就是「以人為本」的宗教。並發現「人間淨土」和「田園城市」有著共同的理念,就是「慈悲」和「無我」,二者追求的也都是現世的幸福與安樂。

田園城市之父埃本尼斯‧霍華德明確地說,他所倡導的田園城市「不是基於個人利益」,而是對大眾的服務,這就是「無我」。如常法師解釋「無我」:「我為人人,不求回報。」明白一切法無我,皆由因緣所生。若服務過的事及人,做後就放下,不掛在心上。佛教的核心思想是「無我」,田園城市也講「無我」,佛教極樂淨土思想,其實就是阿彌陀佛世界的城市規劃。

楊威博士說,從十九世紀開始,田園城市理論的發想,其根本目的是來自社會改良,試圖讓社會更平等、公正。近百年來開發商們以為多種一些樹、多做一些綠化的住宅區,就叫作田園城市和田園郊區,其實他們建的還是商業住宅區。田園城市真正的核心是「無我」和「社區共享」。亞洲在過去十年間,城市發展很快,城市人口增長迅速,但住在貧民窟的人並未減少,反而增加。現在世界各國都以房地產開發、投資為城市建設的主導,最窮苦的老百姓未受其益,也往往被忽視。城市規劃的現代化,需要將氣候變化、生態保護、土地利用、交通、景觀、經濟、文化教育、醫療、養老、休閒娛樂等一起考慮,都是基於「慈悲」、「正信」等思想基礎。

慈悲和無我的共同理念

楊威博士表示,田園城市雖是100多年前的理論,但有很多概念與人間佛教的思想相通。他認為田園城市的思想基礎是「慈悲」和「無我」,是一個「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如常法師說,田園城市的理念,就如同人間佛教的核心:「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如果能採用好的辦法,社會將會變得更好,窮苦人的生活才能得到改善。田園城市可以讓極樂淨土成為現實,極樂世界就在人間。

書名:《人間淨土與田園城市》

作者:如常法師、楊威博士合著

出版日:2021年11月5日

出版者: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版稅將全數贊助星雲大師所創辦之「好苗子人才扶助計劃獎助學金」

歡迎至【誠品書局】請購,帶動更多人認識並進入真善美的人間淨土!

分享:

您可能也會喜歡

Posted by 編輯部Tom | 2022-12-29
我,好嗎?
Posted by 編輯部Tom | 2022-12-19
天冷低溫 血壓變化不可輕忽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