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抵抗人造合成食物: 錯誤的決策將危害我們和地球的健康 (系列二)

這些合成食物大量使用傳統工業化生產,很多是基因改造(GMO)。例如Impossible Burge植物肉幾乎全部採用工業農業生產的麥、玉米、大豆、椰子和馬鈴薯。此外,還添加傳統公司的生化基因成分、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這些幾乎是化學生產。經由機械烹煮、機器切割、重新塑形、嵌入改造的肌纖維,經由生產線模仿出類似肉類的產品。

培植肉合成肉和乳製品

實驗室生產的培植肉和乳製品目前被市場標榜為取代動物產品的新選擇。以致於許多公司願意投資培植肉或是從動物細胞再製的發酵食物。這些以細胞再生的案例,是取下活體牛的器官加上精化的幹細胞,在實驗室植入肌纖維。一旦超過2000單位就足夠,之後進行染色,添加脂肪,再做成漢堡的形狀。

例如Upside Foods (曼菲斯肉Memphis Meats)就是用這樣的方式生產,自行生產出動物細胞,說是可以減少生產和屠殺動物,引起了大量供應鏈關於倫理和生態爭議。然而實驗室肉目前還無法固定量產,然在研發階段,為了是降低成本讓人人可以負擔起,才能和商業肉食品競爭。

加拿大公司Better Milk,也大量投資運用母牛乳腺細胞生產的牛奶。無論是否可以量產,這件事依然是令人質疑。一篇來自 the Counter的文章反映出新科技的侷限,特別是來自傳統肉類公司的對立。以嚴苛的科學數據來看,培植肉有很大的問題,例如低效率、無法量產,而卻有日漸增長的糧食需求。複雜的機器設備、細胞代謝慢、也造成衍生的汙染,一系列條件都讓培植肉缺乏競爭力。培植肉數量註定會遠遠少於真肉食品,尤其是實驗室的設備規模目前尚未完全可行。

誰是僞食品背後的推手?誰又獲利了?

這些年來合成肉的新創公司不斷興起,市場也不斷擴張,2020年融資飛速,一家主要提倡肉類替代品的公司 The Good Food Institute在美國公告出,植物基市場從2018年的4.9億到2020年的七億美金,代表了過去兩年成長了43%。同樣地,植物肉市場也高速成長,達到了1.4億,官方說法是直到2020年,成長了72%。2019年Beyond Meat植物肉公司成了最熱門股票,植物肉公司在前三個月飄漲了859%,合成生化產業緊跟在後。過去十年已經達到了12億,2025年估計會翻倍。2030年估計會達到85億,相關產業在過去十年更成長了六倍。

顯而易見的,架構在第一產業的商業因為快速擴張的市場因此而有利可圖。不意外地,許多肉品工業喜歡泰森食品(肉加工集團公司)、雀巢、JBS(食品集團)、嘉吉食品。此外楓葉食品( Maple Leaf Foods)也投資了這個蓬勃發展的新市場。例如電腦龍頭比爾蓋茲和亞馬遜創辦人貝佐,都提供金融支持給相關的新創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以比爾蓋茲個人就以「能源創投」項目名義,投資了五千萬給植物肉產業公司,如Impossible Foods和Beyond Meat, Ginkgo Bioworks, BioMilq, Motif Foodworks, C16 Biosciences,和 Memphis Meats (現在的Upside Foods)公司。

其他相關新創公司也受到這個百萬美金的投資,例如Eat Just (植物基雞蛋), Perfect Day Food (仿乳製品), and NotCo (人工智能植物基肉類), 以上的公司只是其中一小部分,還有更多公司受到支持。

因為植物基產業成功擴張,自然地植物種子公司如拜爾也看見了巨大的商機和投資機會。拜爾公司研發部巨頭Bob Reiter,回應關於植物基肉類公司,他說:「這會促使無數公司加入,特別是植物種子公司的我們」。

是生態友善的替代?或是披著羊皮的狼?

許多研究質疑聲稱永續的產業,又結合了新的「綠意識」是否真誠?不意外的,合成食品剛好誕生在一個對的時機,剛好人們對於動物的倫理意識開始關注,特別是牛飼養的人道問題。農貿食品市場已經飽和,大集團公司過去的利潤開始下降,逼迫他們必須重新尋找新市場,恰好消費逐步關注環境議題,植物基合成食物恰好是個新選擇。在這個時機點提倡植物基食品無疑是個好方法,將消費者導向雷同過去工業化模式的方向,重獲巨大利潤。綠色革命加上新的生物科技,佯裝成「偽永續」。

編譯:林珮芸

圖片來源:from Pixabay

支持〝有機誌〞請由此購物:【樂活市LohasCity購物商城】商品,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經營!因為,想傳遞的故事實在太多;好還要更好,是我們一直以來不敢停下腳步的堅持。

贊助廣告:如果您通過此廣告頁面上的鏈接購買商品,我們可能會賺取少量佣金。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經營。

加入好友

分享:

您可能也會喜歡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