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時年36 歲,帶著接引廣大青年學佛的夢想,調職到中華佛光青年總團,為期6 年的青年弘法工作,是我修道路上最美的風光,青年的純真、熱忱、勇敢,啟我以人生深刻的省思。
領職青年團執行長的同時擔任佛光會副祕書長,10 月忙完佛光會世界大會,我同祕書長覺培法師談起:「青年要有一個屬於他們的空間。」如今青年總團在台北道場的8 樓。在青年團,不是我接引青年,而是青年接引青年的接棒弘法。
初到台北,我問自己:青年在哪裡?思考之後,我打電話給到印度的星雲大師:「要在大學成立社團,取什麼名字好?」大師回說:「香海社團。」(現名三好學社)此後兩個月,我帶著會背《地藏經》的戴依、阿根廷的慧媛、美國的禹衡、小琉球的陳昭瑋,以及阿華、景雅、偉倫等人,我們在佛光山各別分院主管的幫忙之下,到各大學拜訪說明,成立了12 個大學香海社團,2007 年元月在佛光山傳燈樓四樓由大師親自授證。
緊接著,在洪明郁檀講師的幫忙之下,我們啟動「菁英100」計畫,從20 位各分團團長到100 位青年幹部的教育培訓,為2017 年的青年團團員大會暖身。透過團隊的互助合作,共生共榮,逐步凝聚大家對青年總團的向心力。這期間
很感謝王重凱(現為慧屏法師)、小乖(現為有賢法師)、Sophia、Julia、玉霜、祺瑋、宸綨、雅淑、小碧、大黑等族繁不及備載的熱血佛光青年們,同心協力,裡應外合,建立佛光青年熱忱、慈悲、自信的利他形象。
我是一個看起來比較嚴肅的法師,雖然心態年輕也有一些創意的想法,但張顯於外就是一副老師、糾察的模樣,給人的感覺是:「保持距離,以策安全。」因此,特別感謝這些才華洋溢又帥又漂亮的年輕人們,他們前仆後繼接力賽般的幫助我,承上啟下的扮演我和青年之間的橋梁。
有一天陳昭瑋跟我說:「我們帶100 位青年回山受持五戒。」我們天方夜譚地高興著可能性,接著到各別分院巡迴說明,意外地,那次回山受戒的青年竟達三、四百位。第二年,凱哥(慧屏法師)說:「我們上街頭推動五戒青年『心』生活運動。」他很愛青年,凡事帶頭做起,他們走上街頭拉著上千、上萬的陌生路人「give me five!」他們勇敢、熱忱,充滿歡樂的笑容,感動路人,也令人動容,傳遞五戒積極利他、護念生命的真義。受持五戒自然也成為佛光青年的生活倫理。
青年的力量,不可思議。1952 年1 月10 日,時年25 歲的師父在《人生月刊》曾以「新春」比喻「青年」,他說:
陰沉的冬天逝去以後,接著是蓬勃的新春開始;新春降臨了,百草萌芽,萬花開放,枝頭的鳥語為春而歌唱,池中的遊魚為春而跳舞。春,是多麼富有新生的活力!我們願拿這萬物欣欣向榮的春天比喻佛教中有為正直的青年,那是再確當沒有了。
春能帶給嚴冬裡枯死了萬物的生機,青年能給予衰頹的佛教的活力;萬物沒有春天,必將不能生長;佛教沒有青年,勢將不會復興;多麼美麗的春天!多麼勇敢的青年!(註)
大師對青年的價值展現出一種無與倫比的高度關注甚至頌揚的態度,經歷青年團,我深有同感。初到青年團時,年輕人害羞、退縮青澀的臉龐,讓我印象深刻,然而隨著和青年的相處與觀察,年輕人有一種共同的特質,只要是對的,他們從善如流,向上成長的力量是驚人的。我一次又一次地告訴他們:「我們的自信要建立在善良、真誠、與人為善,要愛自己,接受自己,要對自己有點自戀。」佛光青年在自覺裡成長,青春的容顏如同初春的花朵,綻放光采,展現生命之無限可能。
2008 年中華團響應慧傳法師提倡的「白象、天馬、金獅幹部」以及「妙慧、善財」的考核制度,同時,繼續走到印度、菲律賓舉辦「公益旅行」、「帶著音樂去旅行」等各種培訓、活動。他們年輕的臉龐洋溢著自信的笑容,2010 年國際佛光青年會議的晚會,中華團在表演中拿到比賽第一名,慧傳法師說:「這是中華團參加國際佛光青年會議以來,第一次拿到第一名。」自信之可貴,笑容之必要。
自信、笑容、關懷互助,感染每一個走進青年團的年輕人們。在制度穩健成長的過程中,余宜芬(現為知穎法師)、古嘉琦、楊秀蓮、陳姿靜、戴君純(現為能際法師)、林俊智等人,他們再度以「菩薩的心,青年的力」接棒照顧、接引青年的使命,每天晚上都是10 點左右,甚至更晚才回家。記得有一天晚上在青年總團的辦公室,我跟秀蓮說:「不好意思,讓你們忙到這麼晚,你們早點下班沒關係的。」秀蓮不假思索的說:「我們怎麼可以走?青年下班都來總團了,我們不能走。」理直氣壯的「佛教靠我」的神情,我至今難以忘懷。
歲月,不過是一個轉身,今年已經邁入2023 年,當年的青年如今都已經30、40 歲左右了,讀佛學院、出家,或是加入佛光會或成家立業。回首來時路,6 年青年團的日子,不是我陪伴、接引青年,而是青年陪伴我、啟發我、幫助我:菩薩道的路,必須時時保持熱忱、歡喜、勇敢的赤子之心。
我感謝所有來到身邊的青年,因為他們也帶動、鼓勵了我主動親近星雲大師,讓我在修行的道路上,能有更開闊的視野與學習。謝謝所有陪伴我在菩薩道的青年與善知識們。
註:摩迦:《佛教青年臨到時代的考驗》,《人生月刊》第四卷第一期(1952年1 月10 日),第2 頁。
文:妙凡法師(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
資料來源:佛光文化
書名:《菩薩心‧青年力—自利利他的58種態度》
作者:鄭欣宜、史庭如、葉蘇榮等58位佛光青年
出版社 : 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 2023-06-30
ISBN : 9789574577088
服務專線:07-6561921#6664-6666
官網請購:佛光文化悅讀網 https://www.fgs.com.tw
支持〝有機誌〞請由此購物:【樂活市LohasCity購物商城】商品,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經營!因為,想傳遞的故事實在太多;好還要更好,是我們一直以來不敢停下腳步的堅持。
贊助廣告:如果您通過此廣告頁面上的鏈接購買商品,我們可能會賺取少量佣金。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經營。